|
||
|
元旦 「元」是始之意,「旦」是指破曉時份、白天的開始。元旦,即是指每年開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稱為「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稱為「元辰」;北齊《元會大享歌皇夏辭》稱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稱為「元朔」。 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稱「大年初一」的,有稱「大天初一」的,有稱「年初一」的,稱叫「正月初一」。 據《史記》記載:我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恢復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以西曆一月一日為新年。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西元紀年法」,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以西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元旦來臨,到處喜氣洋洋,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祝福,祝賀新年的到來,賀年卡是其中的主要形式。
趣談千禧年: 《新約-啟示錄》第二十章:「千禧年是基督再度降臨,撒旦被打入地獄,而殉道者復活並與基督共同統治千年的許諾,而到了千年的末期,撒旦會再度作亂,但最終歸於失敗,並接受最後的審判。」 當千禧二○○一年第一年來臨時,各種慶祝千禧年的活動令人矚目。千禧年已從宗教上的涵義擴展為全人類的慶典活動,原本隱含的末世意味也被跨世紀的喜悅和期待所取代。 但新千禧年該從哪一年算起有不同的解釋。人類跨入二十一世紀,但二十一世紀究竟始於何年這一簡單問題全世界仍在爭論不休。其中一派從科學角度出發認為二十一世紀和新千年始於二○○一年,另一派則從人們習慣角度出發認為二○○○年是二十一世紀和新千年的第一年。 一六二六年時將紀年序劃分年數段,採用公元一世紀是公元一∼一○○年、公元二世紀是公元一○一∼二○○年。因此第二世紀始於公元一○一年,第二個一○○○年始於公元一○○一年。依此類推,二○○○年應是二十世紀和第二個一○○○年的最後一年。因此對公元曆法起源有充分瞭解的科學家很多人支持二十一世紀始於二○○一年的說法。 天文學界為了計算方便,將公元一年記為一年,公元前一年記為○年,公元前一年記為-1年,這就是天文紀年法。公元無○年的來歷非常簡單明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卻很難記得公元無○年的來歷,但公元缺少○年給歷史及天文學研究造成很大不便,一些人計算公元前和公元後兩個時間的跨度時往往沒有考慮公元無○年這一事實而將年代多算了一年。 到了因此就產生了二十一世紀到底是從二○○○年,還是二○○一年開始這一簡單而複雜的問題。 儘管科學界很多人士主張遵守公元紀年固有的法則,二十一世紀始於二○○一年,但很多普通人贊同二十一世紀始於二○○○年的說法。因此也有專家提出,鑒於很多人已習慣了二十一世紀將從二○○○年開始這一說法,因此建議採用從○始到九終的法則。 還有一個相當有趣且沒人提到的問題,就是牽涉到誰的名字可以載入千禧年慶典名冊中,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其實,二十一世紀始於何年是人為規定,只要由聯合國統一規定就行了,這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就不會造成混亂,大家今後都按照這一國際慣例辦事,這樣就會徹底解決新世紀和下一個新千禧年始於何年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