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蟄 春分

新曆  3月

農曆二月:亦稱仲春、如月、杏月、早春、卯月。

惊蟄聞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處棉花豆麥佳。

冬季風逐漸北退,氣溫普遍回昇,降水量增加,萬物愎蘇,百花爭艷。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月平均氣溫普遍在 10°C以上,月降水量約 75~200毫米,黃河淮河流域月平均氣溫在 2~10°C之間,降水量 10~50米毫米,東北、內蒙古、新疆北部月平均氣溫仍在 0°C以下,月降水量 10毫米左右。大部份地區進入春耕春播大忙季節,間遇強冷空氣入侵,乍寒乍暖,故有『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之說。

這時,華南大部和江南南部早稻播种育秧進入大忙季節,華南南部開始插秧。江南、江淮地區的小麥處於拔節期,油菜為現蕾、開花期。西南地區一季稻開始播种育苗,冬小麥為拔節開花期,部份地區進入乳熟期。北方大部地區冬小麥開始返青,華北南部則進入拔節期。西北大部地區春小麥處於播种、出苗期。東北地區季節來得晚,南部下旬春小麥開始播种。

 


驚蟄:【節氣】

太陽過黃經 345°,天道行東偏東北方。

甲山,八卦屬震,三碧木星。

術數之命理、擇日學以這一天為二月的開始。

陽歷三月六日前後開始,蟲類冬眠驚醒。

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故名蟄。

雷嗚動,蟄蟲皆震動而出,故名驚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桃花開,倉庚嗚,鷹化鳩。 

時序到了春天,天氣轉暖,萬物逐漸孳生茂盛,春雷開始震響。

蟄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動物開始甦醒出土活動,所以叫驚蟄。

驚蟄也是我國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

農諺: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

冷驚蟄,暖春分。】

驚蟄颳風,從頭另過冬。】

驚蟄聞雷,米麵如泥;驚蟄未蟄,人吃狗食。

古代農民認為驚蟄這一天,有無雷聲用來預測這一年收成的好壞,極為靈驗。如果春雷響了,表示風調雨順,米麵如泥,仍屬大有之年,如果沒有雷聲,表示可能是干旱年,那麼人就要吃狗食之物,屬饑饉之歲。現代的農民仍是同樣相信,驚蟄前後的雷聲,是他們一年勞苦的代價,如果沒有聽到雷聲就感到大失所望。

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門。

未到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

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烏

意思說,時序未到驚蟄節氣,雷聲就先響了,必定陰雨連綿,甚至四十九天看不見太陽出現。

 


春分:【中氣】

太陽過黃經 0°,天道行正東方。

卯山,八卦屬震,三碧木星。

陽歷三月二十一日前後開始,平光直射赤道,晝夜平分。

日行周天,時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遇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元鳥至,始閃電,雷發聲。

古籍記載:春分時節,陰陽各半,所以晝夜均分並且寒暑平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這時還是北半球春節的開始,大部份地區的越冬作物反青。

春分是春天過了一半,也就是從立春到立夏九十天,剛好過了一半。這一天的太陽自南向北通過黃道和赤道相交一點,這點稱為春分點。而這一天的太陽處在赤道的正上方,從正東昇起,落於正西,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一樣。這個節氣,在天文上是頗受重視的。春分時節,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進入明媚的春季。此時,岸柳青青,鶯飛草長。

農諺:

春分有風發,郎中盡可殺;春分無雨下,郎中笑哈哈。

意思說,時值春分,氣溫回升,如果刮東風,表示會下雨,天氣正常,疾病自然少了,醫生的生意就清淡了。如果此日刮西方不下雨,乍寒乍暖,表示節候亂了秩序,人們容易生病,醫生就好生意了!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北方大部地區冬小麥開始返青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

意思說,春分這一天,最好是下雨,雨水多表示氣候暖濕適合穀類生長,所以農民就在春分日前後忙種麥插秧,期待有個豐收年。

春分日西風麥貴,東風麥賤。

意思說,春分這一天如果刮西風,表示氣候旱熱,預兆今年收成不好,如果刮東風,表示氣候暖濕適合穀類生長,預兆今年收成好,麥子價格低賤。

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