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惊蛰 春分 新历 3月 农历二月:亦称仲春、如月、杏月、早春、卯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冬季风逐渐北退,气温普遍回升,降水量增加,万物愎苏,百花争艳。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月平均气温普遍在 10°C以上,月降水量约 75~200毫米,黄河淮河流域月平均气温在 2~10°C之间,降水量 10~50米毫米,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月平均气温仍在 0°C以下,月降水量 10毫米左右。大部份地区进入春耕春播大忙季节,间遇强冷空气入侵,乍寒乍暖,故有『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之说。 这时,华南大部和江南南部早稻播种育秧进入大忙季节,华南南部开始插秧。江南、江淮地区的小麦处于拔节期,油菜为现蕾、开花期。西南地区一季稻开始播种育苗,冬小麦为拔节开花期,部份地区进入乳熟期。北方大部地区冬小麦开始返青,华北南部则进入拔节期。西北大部地区春小麦处于播种、出苗期。东北地区季节来得晚,南部下旬春小麦开始播种。
惊蛰:【节气】 太阳过黄经 345°,天道行东偏东北方。 甲山,八卦属震,三碧木星。 术数之命理、择日学以这一天为二月的开始。 阳历三月六日前后开始,虫类冬眠惊醒。 虫类冬眠或隐藏起来,伏着不动,故名蛰。 雷呜动,蛰虫皆震动而出,故名惊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桃花开,仓庚呜,鹰化鸠。 时序到了春天,天气转暖,万物逐渐孳生茂盛,春雷开始震响。 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所以叫惊蛰。 惊蛰也是我国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农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冷惊蛰,暖春分。】 【惊蛰刮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闻雷,米面如泥;惊蛰未蛰,人吃狗食。】 古代农民认为惊蛰这一天,有无雷声用来预测这一年收成的好坏,极为灵验。如果春雷响了,表示风调雨顺,米面如泥,仍属大有之年,如果没有雷声,表示可能是干旱年,那么人就要吃狗食之物,属饥馑之岁。现代的农民仍是同样相信,惊蛰前后的雷声,是他们一年劳苦的代价,如果没有听到雷声就感到大失所望。 【未到惊蛰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门。】 【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未到惊蛰雷先叫,四十九日乌】 意思说,时序未到惊蛰节气,雷声就先响了,必定阴雨连绵,甚至四十九天看不见太阳出现。
春分:【中气】 太阳过黄经 0°,天道行正东方。 卯山,八卦属震,三碧木星。 阳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平光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日行周天,时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遇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元鸟至,始闪电,雷发声。 古籍记载:「春分时节,阴阳各半,所以昼夜均分并且寒暑平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这时还是北半球春节的开始,大部份地区的越冬作物反青。 春分是春天过了一半,也就是从立春到立夏九十天,刚好过了一半。这一天的太阳自南向北通过黄道和赤道相交一点,这点称为春分点。而这一天的太阳处在赤道的正上方,从正东升起,落于正西,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一样。这个节气,在天文上是颇受重视的。春分时节,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进入明媚的春季。此时,岸柳青青,莺飞草长。 农谚: 【春分有风发,郎中尽可杀;春分无雨下,郎中笑哈哈。】 意思说,时值春分,气温回升,如果刮东风,表示会下雨,天气正常,疾病自然少了,医生的生意就清淡了。如果此日刮西方不下雨,乍寒乍暖,表示节候乱了秩序,人们容易生病,医生就好生意了!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北方大部地区冬小麦开始返青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 意思说,春分这一天,最好是下雨,雨水多表示气候暖湿适合谷类生长,所以农民就在春分日前后忙种麦插秧,期待有个丰收年。 【春分日西风麦贵,东风麦贱。】 意思说,春分这一天如果刮西风,表示气候旱热,预兆今年收成不好,如果刮东风,表示气候暖湿适合谷类生长,预兆今年收成好,麦子价格低贱。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