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渡寺

地址:新界元朗屏山廈村附近的靈渡山上。

交通:乘屯門輕鐵在廈村站下車,沿左面小徑直走,見小路轉右走不久即到。

   荃灣碼頭往元朗53號巴士在田廈路新生村站下車,沿村路直行30分鐘可到。

   洪水橋輕鐵站旁657號巴士到田廈路新生村站下車,沿村路直行30分鐘到。

電話:2472 2017

  始建於東晉隆安年間(397~401),距今己有一千六百年歷史,隋朝改名為「靈渡道場」,唐朝改名為「大雲寺」,宋朝改名為「碧霞宮」,元朝改名為「白雲觀」,後仍改回原舊名。是香港著名三大古剎之一。

  靈渡,即佛有靈異,普渡眾生之意。寺院深藏於靈渡山下,環境幽雅,茂竹蒼松,流泉林木,溪流迴繞,山野花香,清幽雅緻,為佛家靜地,人間淨土的感覺。

  宋明兩代均多次修葺及重建。

  清道光廿年(1840)重修。

  清咸豐十一年(1861)重建。

  1928年、1970年重修。千多年來,該寺經歷數十次改建與重修,最後一次是根

據清代寺院的圖式進行重修,為風水關係,已將寺門由正向大雄寶殿改移至寺內大雄寶殿的左側。亦是目前香港僅存的清代形式古寺。

  門額「靈渡寺」三字,門口對聯:「雲動山移泉飛不立,池平樹古水曲花迴。」由於靈渡寺歷史悠久,寺內懸掛不少極有歷史價值和資料價值的名聯。

  正門對聯為石刻金字:「靈氣所鐘山獨秀,渡杯而至石猶新。」

  由於靈渡寺歷史悠久,地內懸挂不少極有歷史價值和資料價值的名聯,及保存一些古物,如清代才子宋湘題的「小蓬瀛」匾額,清代廣東狀元梁耀樞題的「道從此入」橫匾,清人陳灃的對聯及廈村鄧惠麟於光緒三十年(1904)立的《先父寵榮公軼事碑記》石刻,頌揚地內所奉之佛,極爲靈驗,普渡衆生,曾使其父寵榮公病癒並延壽。

  寺外有銅鑄千斤爐鼎一尊,寺內有南宋時著名高僧杯渡禪師開鑿的泉井「杯渡井」。

  該寺分正殿及左右兩堂,中隔一天井。

  前面是韋馱寶殿,正殿供奉三寶佛,旁殿是「玉泉成道」與「岳陽分蹟」,左邊為關帝寶殿,供奉關帝,右邊為純陽寶殿,供奉呂祖,顯示了此寺院早期曾一度是道教的道場。右堂為「明心養性之室」,左堂為客堂。

  靈渡寺自50年代起,由果普法師任住持,曆四十多年。1994年果普法師圓寂。現由鄉民委派之管理員看守並供奉香火,假日至此旅遊者亦有不少人預定午膳的齊菜。寺外的後山斜坡,可見百年蒼松,千竹掩映,流水分兩旁繞著寺院而下,寺後與寺前的空地,尚可見種菜之田疇,據說寺旁的流溪,曾有一泉水湧出,舊稱為杯渡井,但因經年沙石所填塞,井已不復見,但仍有泉水輕滲。寺內均以泉水煮食烹茶,茶味清香甘洌,遊人至此,除上香禮佛,享用齋宴外,不忘品茗清溪香茶,當可頓滅塵俗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