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仙宮

地址:大埔碗窯。

交通:大埔火車站旁有專線小巴往新屋下直達碗窯。

  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同治、光緒廿三年丁酉(1897)、1925、1964、1976年多次重修。

  宮內有重建時所立碑文,及三副木刻楹聯:

  「績溯鴻溝恩流鴉海,仙傳梅瀧澤沛碗窯。」

  「器作河邊千古群欽無苦窳,名通陶正萬家咸仰有專司。」

  「仙像仰莊嚴威鎮是邦桃源無恙風雲靜,師靈昭赫濯恩施四境廟貌常新氣象尊。」

        據傳樊仙公乃我國陶瓷業祖師爺。由族祖馬彩淵公特由廣東省五華(長樂)縣恭請前來碗窯村座鎮,從此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極獲遠近居民奉拜,香火鼎盛。

        又傳樊仙公原有兄弟三人:樊一郎、樊二郎、樊三郎,均具法術高強,神威遠播,有求必應,不論遠近,來此祈求擇日起造,男女婚嫁,問卜求醫、躉符占卦,無不靈驗非常,故極獲鄉民信賴敬仰,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樊仙公寶誕,歷代相沿,均有演木偶戲,以示賀誕,一連四日五宵誠屬勝事,

        樊仙師對有童身池壽、池滿、池逵茂等,因日久失修漸衰落。

        大埔碗窯舊址,是目前香港境內發現唯一的一處燒製青花瓷器的古代窯場。碗窯開始燒造瓷器的年代應為明朝初年,碗窯鄉後的山崗蘊藏著豐富的瓷土礦,品質優良,是燒製青花瓷器的上佳材料;附近山崗樹木茂盛,水源豐富,為陶瓷生產提供足夠的用水和燃料;前有河流直入大埔海,瓷器產品可直接通過水路運銷鄰近地區。由來自江西的文、謝二姓族人經營,至康熙十三年(1674),才轉為馬氏族人經營,而現居於碗窯村的主要為馬氏族人。到民國初年,可能由於碗窯鄉後山的優質瓷土礦已漸開採殆盡,加上中國沿海各地的廉價產品競爭,大埔碗窯的陶瓷業日漸式微,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終告停止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