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心赋》新解         关凤翔老师(抱璞斋主 )

第一章地理之宗

盖闻天开地辟,山峙川流,二气妙运于其间,一理并行而不悖,气当观其融结,理必达于精微。地学中,峦头与理气,是相辅相成,峦头中不离理气,理气中不离峦头。由智士之讲,求岂愚夫之臆度。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着于地者,有万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隐或显。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生旺休囚,机运行而不息。地灵人杰,气化形生。孰云微妙而难明,谁谓茫眛而不信。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古人卜宅,有其义而无其辞,后哲著书,传于家而行于世.葬乘生气,脉认来龙;穴总三停,山分八卦。纳气指气由外来,在内纳之,故宅重门路,人居其中,纳之也。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眛于理者,孰造于玄微。惟阴阳顺逆之难明,抑鬼神情状之莫察。布八方之八卦,审四势之四维。有去有来,有动有静。

第二章论山水本源

迢迢山发迹,由祖宗而生子生孙,汩汩水长流,自本根而分支分派。入山寻水口,登穴看明堂,岳渎钟星宿之灵,宾主尽东南之美.立向贵迎官而就禄,作穴须趋吉而避凶。必援古以证今,贵升高而望远。辞楼下殿,不远千里而来,问祖寻宗,岂可半途而止。祖宗耸拔者,子孙必贵,宾主趋迎者,情意相乎.右必伏,左必降,精神百倍;前者呼,后者应,气万千。辨山脉者则有同干异枝,论水法者则有三叉九曲。

第三章论气脉分合

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吉地乃神之所司,善人必天之克相,将相公候,胥此焉出,荣华富贵,何莫不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毋忽斯言;得于斯必深造于斯,盖有妙理。要明分合之势,须审向背之宜。散则乱,合则从,物以分,类以聚。是以潜藏须细察,来止要详明。山聚处,水或倾斜,谓之不善,水曲处,山如散乱,谓之无情。诀以言传,妙由心悟。既明倒杖之法,方知卦例之非。辨真伪于造次之间,度顺逆于性情之外,未知真诀,枉误世人。

第四章论五星转换

细看八国之周流,详察五星之变化.星以剥换为贵,形以持达为尊。金清土浊,火燥水柔。木之妙无过于东方,北受生而西受克;火之炎独尊于南位,北受克而东受生。水在坎宫,凤池身贵,金居兑位,乌府名高,土旺牛田,木生文士。水星多在平地者,妙处难言,火星多出高山,贵而无敌;木须有节,金贵连珠。所贵者活龙活蛇,所贱者死鳅死鳝;虽低小不宜瘦削,虽屈曲不要欹斜。德不孤,必有邻,看他侍从;眼不明,徒费力,到底模糊.五星依此推,万变难以枚举。

第五章论水法

论山可也,于水何如。交锁织结,四字分明。穿割箭射,四凶合避。撞城者破家荡业,背城者傲性强心。发福悠长,定是水缠玄武,为官富厚,必然水绕青龙。所贵者五户闭藏,所爱者三门宽阔。垣局虽贵,三门逼窄不须观,形穴虽奇,五户不关何足取。元辰当心直出,未可言凶,外面转首横栏,得之反吉,以之界脉则脉自止,以之藏风则风不吹。水纔过穴而反跳,一文不值,水若入怀而反抱,一发便衰。水口则爱其紧如葫芦喉,抱身则贵其弯如牛角样。交牙截水者最宜耸拔,当面潴水者惟澄凝。耸拔者如赳赳武夫之捍城,澄凝者若肃肃贤臣之拱位。水口之砂,最关利害,此特举其大略,当自察其细微。

第六章论龙脉行度

水固切于观流,山尤难于认脉。耸于后必应于前,有诸内必形诸外。欲求真的,远朝不如近朝,要识生成,顺势无过逆势。多是爱远大而嫌近小,谁知迎近是而贪远非。会之于心,应之于目。三吉六秀,何用强求,正穴真形,自然默合。死绝处有生成气局,旺相中察休废踪由。弃甲曳兵,过水重兴营寨,排鎗列阵,穿珠别换门墙。游龟不顾而参差,是息肩于传舍;连珠不止而散乱,似假道于他邦。滚滚桃花,随风柳絮,皆是无蒂无根,未必有形有气 。

第七章论龙穴真假

若见土牛隐伏,水缠便是山缠,或如鸥鸟浮沉,脉好自然穴好。水外要四山来会,平中得一突为奇。细寻朝对之分明,的要左右之交固。堂宽无物,理合辩于周围,水乱无情,义合求于环聚。当生不生者,势孤援寡,见死不死者,母弱子强。鹤膝蜂腰,恐鬼劫去来之未定,蛛丝马迹,无神龙落泊以难明。仿佛高低,依稀绕抱。求吾所大欲,无非逆水之龙,使我快于心,必得入怀之案。蜂屯蚁聚,但要圆净低回;虎伏龙蟠,不拘远近大小。脉尽处须防气绝,地卑处切忌泉流。来则有止,止则或孤,须求护托。一不能生,生物必两。要合阴阳。有雌有雄,有贵有贱。其或雌雄交度,不得水则为失度。倘如龙虎护胎,不过穴则为漏胎。可喜者龙虎身上生峰,可恶者泥水地边寻穴。犀角虎牙之脱漏,名为告诉之星;骊珠玉几之端圆,即是页陈之相。亦有穴居水底,奇脉异迹;更有穴在石间,剥龙换骨。水底必须道眼,石间贵得明师。岂知地理自有神,谁识桑田能变海。

第八章论龙虎

骨脉固宜剥换,龙虎须要详明。或龙去虎回,或龙回虎去,回者不宜逼穴,去者须要回头。荡然直去不关栏,必定逃移并败绝。或有龙无虎,或有虎无龙,无龙要水绕左边,无虎要水缠右畔。或龙强虎弱,或龙弱虎强,虎强切忌昂头,龙强尤防嫉主。莫把水为定格,但求穴里藏风,到此着眼须高,更要回心详审。两宫齐到,忌当面之倾流,一穴当中,防两边之尖射。东宫窜过西宫,长房败绝;右臂尖射左臂,小子贫穷。最宜消息,无自昏迷。

第九章论葬法

相山亦似相人,点穴犹如点艾,一毫千里,一指万山。若有生成之龙,必有生成之穴,不拘单向双向,但看有情无情。若有曲流之水,定有曲转之山,何用九星八卦,只须顾内回头。莫向无中寻有,须于有处寻无,或前人着眼之未工,或造化留心以褔善。左掌右臂,缓急若冰炭之殊;尊指无名,咫尺有云泥之异。傍城借主者,取权于生气;脱龙就局者,受制于朝迎。大向小扦,小向大扦,不宜乱杂。横来直受,直来横受,更看护缠。坐忌空,不忌短,特论常理,岂所执于翻身回结之局?山直来,穴横受,多忌众忌,彼恶知乎脱龙就局之奇。势逆砂顺,谁识离乡堪取贵,水朝砂抱,须知此地好救贫。须知移步换形,但取朝山证穴。全凭眼力,斟酌高低,细用心机,参详向背。内直外钩,尽堪裁剪,内钩外直,枉费心机。勿谓造化难明,观其动静可测。山本静,势求动处;水本动,妙在静中。静者池沼之停留,动者龙脉之退卸。众山止处是真穴,众水聚处是明堂。堂中最喜聚窝,穴后须防仰瓦。更看前官后鬼,方知结实虚花。山外拱而内逼者,穴宜高;山势粗而形急者,穴宜缓。高则群凶降伏,缓则四势和平。山有恶形,当面来朝者祸速;水如急势,登穴不见者祸迟。趋吉避凶,移湿就燥。重重包裹红莲瓣,穴在花心,纷纷拱卫紫微垣,尊居帝座。前案若乱杂,但求积水之池;后山若嵯峨,必作挂灯之穴。截气脉于断未断之际,验祸福于正不正之间。更有异穴怪形,我之所取,人之所弃。若见藏牙缩爪,机不可测,妙不可言。石骨过江河,无形无影,平地起培塿,一东一西 。当如沙里拣金,定要水来界脉。平洋穴须斟酌,不宜掘地及泉;峻峭山要消详,务要登高作穴。穴里风须回避,莫教割耳吹胸;面前水要之玄,最怕冲心射胁。土山石穴,温润为奇,土穴石山,嵯峨不吉。单山亦可取用,四面定要关栏,若还独立无依,切忌当头下穴。风吹水劫,是谓不知其所裁。左旷右空,非徒无益而有损。石骨入相,不怕崎岖,土脉连行,何妨断绝;但嫌粗恶,贵得方圆。过峡若值风摇,作穴定知力浅。穴前折水,依法循绳,图上观形,随机应变。穴太高而易发,花先发而早淍。高低得宜,褔祥立见。虽曰山好则脉好,岂知形真则穴真。枕龙鼻者,恐伤于唇;点龟肩者,恐伤于壳。出草蛇以耳听蛤,出峡龟以眼顾儿。举一隅而反三隅,触一类而长万类。虽然穴吉,犹忌葬凶 。

第十章论克择

立向辨方,的以子午针正,作当依法,须求年月日之良。山川有小节之疵,不减真龙之厚褔,年月有一端之失,反为吉地之深殃.过则勿惮改,当求明师;择焉而不精,误于管见,谓凶为吉,指吉为凶。拟富贵于茫茫指掌之间,认祸褔于局局星辰之内,岂知大富大贵,而大者受用,小吉小褔,而小者宜当。偶中其言,自神其术。茍一朝之财贿,当如后患何!谬千里于毫厘,请事斯语矣。

第十一章论仙迹祖坟

寻仙迹,看格尤胜看书;奉劝世人,信耳不如信眼。山峻石粗流水急,岂有真龙,左回右抱主宾迎,定生贤佐。取象者必须形合,入眼者定是有情。但看富贵之袓坟,必得山川之正气。何年兴,何年废,鉴彼成规,某山吉,某山凶,了然在目。水之祸褔立见,山之应验稍迟。地虽吉而葬多凶,终无一发;穴尚隐而寻未见,留待后人。

第十二章论后龙

母执己见而拟精微,须看后龙而分贵贱。三吉钟于何地,则取前进后退之步量。劫害出于何方,则取三合四冲之年应.遇吉则发,逄凶则灾。山大水小者,要堂局之宽平,水大山小者,贵袓宗之高厚。

第十三章论水口

一起一伏断了断,到头定有奇踪,九曲九弯回后回,下手使寻水口。山外山稠迭,补缺障空,水外水横栏,弓圆弩满。紧拱者富不旋踵,宽平者福必悠深,修在茂林可验盛衰之气象,天关地轴可验富贵之速迟。

雪心赋

雪心赋,相传为唐朝昭文馆学士章贡卜则巍着。唐书百官志注:神龙(武后年号)元年改弘文馆曰昭文馆。掌管四库图书修写校对之事。但遍查旧唐书及新唐书,均无卜则巍其人。所谓章贡,乃江西之章水与页水,赣江之上游也,以章贡称其籍贯,义不可通。明吏艺文志附篇国史经籍志子类有雪心赋一卷,不着撰人 。

雪心赋骈乃骈体文体裁,工整而典丽。其开头说理与气,纯粹是南宋理学家之口吻。其中有云:葬气生气,乃套用葬书之言,不知葬书至宋始出,倘若雪心赋作者是唐朝人,岂能及见?又云:前者呼,后者应。是套用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之句。其伪托之迹,昭然若揭矣。

地理辨正录要,引述郑熊蕉窗问答:自昔紫阳作赋,命曰雪心.紫阳是指朱熹,因朱熹之父朱松,尝读书于安徽歙县城南之紫阳山,其后朱熹居福建崇安县,仍牓其厅事曰紫阳书室,以示不忘之意。后人又在歙县设紫阳书院,纪念朱熹。郑熊谓雪心赋为朱熹所作,是鉴于其说理与气,颇似朱子语类及其答问之言。朱熹尝着参同契考异一卷,托名空同道士邹欣,亦启人窦耳 。

雪心赋文字雅醇,乃通儒而精于地学者著作,但后人窜入一部分浮文,以致醇疵错杂矣。例如论官品之高下一段,浮夸而不切实际,今删之。抱璞斋主志。

盖闻天开地辟,山峙川流,二气妙运于其间,一理并行而不悖,气当观其融结,理必达于精微。

朱子语类中说:天地初开,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橇去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地在中央。又云: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渣滓便成地,今登高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水泛如此。只不佑因甚么时凝了,初时极软,后来方凝得硬。

朱熹生于公历一壹三零年,卒于一二零零年,他对于地球之创造揣测,与欧西学者之星云说有些近似。但是地球究竟如何诞生及形成?西方天文学家亦各有不同见解 。

理之全体是太极,朱子之形上学,系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邵康节所讲之数,张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明道伊川兄弟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而融合之 。

文集中答杨志仁有云:有此理后,方有此气,既有此气,然后此理有安顿处。

语类云:自其本而之未,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

文集中又答黄道夫书云: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语类云: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鸟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的世界,无形,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

地学中,峦头与理气,是相辅相成,峦头中不离理气,理气中不离峦头。

廖金精阴契阳符有云:地理之学,推明理气,此其标准也。盖理寓于气,气囿于形,形以目观,气须理察。是故山水融会之处,就是形止气凝之地。此所以目力与心思,巧妙精微,方为达理 。

由智士之讲,求岂愚夫之臆度。

堪舆之学,导源于周易,博大精宏,上而建都立郡,下而立宅安坟,胥赖此以权衡。是以上智者深信其理,中智者或疑信参半,下愚者迷信其术 。

李默斋尝云:地理有理有法,理生乎法,法生乎理。儒者持理,术者任法,往往相轧而不相下。惟彼至人,合而求之,以臻其极,斯为万世之宗旨也 。

所谓至人,就是上智之士也,在在讲求真理,处处求取实证。例如南宋蔡元定,固理学家而精堪舆学者也,其所扦祖坟及自营寿藏,则皆名地,其孙蔡抗拜相,谥文肃公,屡代贵显。以视历代相传四大名家之杨,曾,廖,赖,其子孙寂寂无闻者,相去为何如耶?若夫下愚者迷信术数,不讲求真理,致令术愈秘而诡愈多,数愈繁而验愈寡。

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着于地者,有万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隐或显。

此乃借人身之构造,以喻大地之形.人身有九个孔窍,体内有百余骨骼,亦犹大地之上,千山万水,总言其多。山脉之或起或伏,河流之或放或收,虽然显者易见,隐者难寻,但亦犹树木之有根与本,可以溯其原而其委 。

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生旺休囚,机运行而不息。

上二句指山,下二句指水。因来龙而至结穴,犹妇人怀胎,有一定之过程,故追寻山脉,原其起,即其止,由发脉而过峡;而入首结穴,极尽剥换变化。至于随龙之水,如葬书所云: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太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历来诸家批注,各持己见。从峦头解释者,则谓水之来,如生气之发源,及至聚于穴前,则旺气凝蓄矣;其去也则有余而未尽,至于出口,则水口之山交牙关鍞。所以水之来去,如机器运行,昼夜不停息。

地灵人杰,气化形生。孰云微妙而难明,谁谓茫眛而不信。

人杰地灵,借用唐朝王勃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中之句。大凡一个英雄豪杰之诞生,必禀受山川之灵气.在今日科学时代言之,亦不排除地灵感应之理.又在具体之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皆先由气化,而后由形生 。

朱子语类云:天地之初,如何讨个人种。自是气蒸结成两个人,那个个人便如今人身上虱,自然变化出来。

又云:气化是当初一个人无种,后自生出来底。形生却是有此一个人,后乃生生不穷底。

人之来源如此,其它生物之来源,当亦如此。山川对人类感应之理,从前德国之哲学家黑革尔己言之。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

试看中国与印度两大民族,地本相邻,而种族,政教,风俗,语言,文字,竟无一相同,此无他,喜马拉雅山脉横贯其间,为主要影响。灵城精义形气章云:山谷异气,平原一气。例如中国吴,越,闽,广,语言习尚,各不相同,乃异气使然。长江北岸,四望广漠,其语言习尚,虽数百里多为通同,乃一气使然 。

尝见山水广大之地方,出人多度量宽宏,山水逼窄之地方,出人多胸襟狭隘。山端正而水清平,出人平易正大,山崚嶒而水冲激,出人凶狠乖戾。山绦看而绦变其形,出人多诡诈。山浑然而壑愈深,出人多深沉。山动而势斜,水多而流乱,出人多淫荡。峰尖水秀则人文盛,山高水长则褔泽大。山明水秀则人貌美,山粗水浊则人貌寝。甚至富贵贫贱贤愚寿夭,皆随其气化而形生者也。是故因形以察气,因气以究理,亦而有征。

古人卜宅,有其义而无其辞,后哲著书,传于家而行于世。

卜宅,谓择墓穴也。礼记杂记云:大夫卜宅与葬日。但上古时代,虽有卜宅之义,而未详细纪载。史记樗里子言:后世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汉书刘向传:奏王氏坟在济南者,树皆交柯连叶,上高出屋,有立石起柳之象。袁安传:书生指某地曰,葬后世出三公。孙坚之父孙锺,遇三少年乞瓜,为指葬地。三国志:管辂过毋邱俭坟曰,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孙坚祖坟,有五色云蔓延数里。此言阴宅风水之始也。自来言葬经者,不始于郭璞。旧题郭璞撰,真伪不可考,书至宋始出,蔡元定,吴澄各有删本,今传世者,即吴澄所定者也 。

查葬经及葬书等名称,正史有记载可稽者,首见旧唐书经藉志五行类,内列葬经八卷又十卷,无撰者姓名。又有肃吉撰之葬经二卷,又有葬书地脉经一卷,不着撰文。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内列葬经二,又葬经十卷,又葬书地脉经一卷,皆无撰者姓名,又有由吾公裕撰葬经三卷,依此以观,大抵葬经与葬书,只是当时之泛称,亦犹今日所通称之相书及食经之类 。

及至宋史艺文五行类,始列郭璞葬书一卷。至于隋书经籍志历数类,内列相宅图八卷,五姓墓图一卷,又云梁有家书四卷,黄帝葬山图四卷,五音相墓书五卷,五音图墓书九十一卷,五姓图山龙及科墓葬不传各一卷,杂相墓书四十五卷已失 。

明史艺文志附编国史经籍志,子类所列相宅相墓之书更多,计有宅吉凶论三卷,相宅图八卷,保生一宅经一卷,王澄撰二宅髓脉经一卷,阴阳二神歌一卷,宝鉴诀一卷,修造法一卷,宣圣宫道书一卷.张盱撰囊金二宅一卷,一行僧撰诸经要术宅经一卷,二宅黄黑道秘诀一卷;魁纲库楼修造法一卷。李淳风撰应上象修造妙诀一卷,吕才阴阳迁造宾主经一卷,王澄阴阳二宅集要一卷,北斗行年修造一卷,龙子经一卷,天迁图一卷,九星行年修造法一卷,活曜修造定吉凶法一卷,黄道修造法一卷,听龙经一卷,天星歌一卷,相宅诀一卷,阴阳二宅图经一卷,上象阴阳星图一卷,天上九星修造吉凶歌一卷,通天照砂斗轮经一卷,相宅通天窍十卷,阴阳二宅相占一卷,阴阳二宅歌一卷,淮南王见机八宅经一卷,萧吉撰五姓宅经一卷,牛栏经一卷,简文帝经十四卷,祠经一卷 。

以上是宅经。

庾季才地形志八十七卷,地理三宝经九卷,地理新书三十卷,地理指南三卷,地理斗中记一卷,地理八山神将图一卷,地理六壬六甲八山经八卷,五姓合诸家地理一卷,家书四卷,黄帝葬山图四卷,五音相墓经五卷,五音图墓书九十一卷,五姓图山龙一卷,青乌子三卷,葬经八卷又十卷,葬书地脉经一卷,墓书五阴一卷,杂墓图一卷,墓图立成一卷,六甲家名杂忌要诀二卷,郭氏五姓墓图要诀五卷,坛中伏尸一卷,胡君玄女弹指五音法相家经一卷,由吾公裕葬经三卷,孙季邕葬范三卷,历代山形图一卷,拨砂碎山形一卷,山形总载图一卷,宝星图一卷,五音山冈诀一卷,昭幽记一卷,周易枯骨经一卷,郭璞撰周易括地林一卷,郭璞撰葬书一卷,邱延翰玉函经一卷,邱延翰曜气细断一卷,邱延翰铜函经一卷,邱延翰拨砂经论诗一卷,腾灵正诀一卷,郭璞撰拨砂成明经一卷,吕才拨砂经六卷,一行相山取地诀一卷,一行吉墓图一卷,吕才灵山秀水经一卷,秦皇青囊经三卷,曾氏青囊子歌一卷,郭璞青囊经二卷,曾杨二仙青囊经一卷,地理要诀八卷,元堂内范二卷,胡文翊地理脉要三卷,八山图局一卷,地理通元秘诀一卷,地理解经秘诀一卷,天地鉴八山一卷,宝鉴经一卷,郭璞锦囊经一卷,连山鬼运正经一卷,搜元歌一卷,山卦放水诀一卷,雪心正经一卷,曾山人识山经一卷,李望岭识山经一卷,翎毛经一卷,腾云八曜歌图一卷,天卦放水诀一卷,黄囊气曜一卷,邱延翰黄囊大卦诀一卷,真征正诀经一卷,杨筠松鼓角沙经一卷,飨褔集三卷,毛渐五龙秘法真诀一卷,真机宝鉴治曜经一卷,枯骨枕中见经一卷,天华六龙经一卷,郭璞元堂品诀三卷,曾杨二仙亡魂冢经颂一卷,范起凤洞林别诀一卷,孙季邕会元经二十四卷,地理灯心秘诀一卷,地理拨砂搜坐论一卷,临山宝鉴断风诀一卷,八分歌一卷,透天神煞百二十一卷,宝曜腾云诀一卷,地理秘要九星诀一卷,文星上山法一卷,天定六秀经二十卷,黄禅师星水工经一卷,五虎图一卷,玉囊经一卷,丛金诀一卷,黄泉收水吉凶一卷,拨砂正龙天形十三卷,八仙征妙法一卷,断墓法一卷,赤松子明鉴碎金六卷,地龙发水经一卷,金河流水诀一卷,司马头陀名璧记一卷,山头步水经一卷,拨砂山经一卷,九仙经二卷,驻马经二卷,碎宝经一卷,天轮十二帝一卷,夹竹桃花正经一卷,六壬龙首经一卷,龙子观珠经三卷,九龙经一卷,鉴龙脉诀二卷,阴阳金车论一卷,玉鉴论一卷,地理走马穿山通元论一卷,五家通天局一卷,天曜博龙换骨经一卷,寻龙八式歌一卷,郭璞周易穿地林一卷,狐首经一卷,郭璞地理碎金一卷,郭璞等撰八仙山水经一卷,诸葛武侯相山诀三卷,诸葛武侯大堂金鉴一卷,白鹤十宅骨记一卷,司马头陀地理括一卷,司马头陀六神回水诀一卷,司马头陀括地记一卷,青乌子相地骨一卷,赤松子诀一卷,杨乌子星水地理诀一卷,李淳风星水地理诀一卷,李淳风马上寻山诀一卷,李淳风步穴要诀一卷,李筌金华覆坟经一卷,稽古经一卷,龙髓经一卷,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撼龙经一卷,九星祖局图一卷,五星龙祖一卷,朱桃仙地理赋诗论三卷,玄女碎山经一卷,二十八禽星图一卷,杨公曜金歌并三十六图一卷,茔穴经一卷,金匮正经一卷,金锁正要一卷,元谈经一卷,锦囊遗录一卷,五行统例一卷,地理手鉴一卷,郑宏农骨髓经一卷,五行统例一卷,地理手鉴一卷,地骨经一卷,蔡牧堂发征论一卷,张子征玉髓经四十卷,茔穴神验经一卷,元胎葬经一卷,一寸金穴法一卷,阴阳定论六卷,玉尺经二卷,廖瑀地理正鹄四卷,祝氏选择神髓经一卷,青囊玄女指诀一卷,枯骨林秘诀一卷,刘伯温披肝露胆一卷,一粒粟一卷,堪舆管见一卷 。

抱璞斋主按:明史艺文志附编国史经籍志著录之宅经三十九种,葬书一百七十八种,流传至现在者,不过十余种而已。

清史艺文志术数类,有吴元音撰葬经笺注一卷,荣锡勋撰撼龙经校补十二卷,疑龙经校补三卷,李文田撰撼龙经注二卷,蒋平阶撰秘传水龙经五卷,黄越撰天玉经注七卷,天玉经说七卷,张惠言撰青囊天玉通义五卷,端木国瑚撰杨氏地理元文注四卷附周易葬说一卷,叶泰撰地理大成三十六卷,山法全书十九卷,平阳全书十五卷,蒋平阶撰地理辨正五卷,地理存真一卷,地理古镜歌一卷,归厚一卷,纪大奎撰地理未学六卷,水法要诀五卷,赵榆森撰罗盘解一卷,胡国桢撰罗经解定七卷,尹有本撰征图考一卷,汪沆撰青囊解惑四卷,陈诜撰地理述要八卷,江志伊删定地学简明十七卷,洪枰撰地理言一卷,徐迪惠撰地理辨正图说一卷,程永芳撰地理水法宗旨二卷,黄锡绂撰地理真踪一卷,尹有本撰地理精语四卷,陆应縠撰地理或问二卷,熊起磻撰堪舆泄秘六卷,箬冠老人撰八宅明镜二卷,魏青江撰宅谱指要四卷,宅谱迩言二卷,选时造命四卷,宅谱修方五卷,吴鼐撰阳宅撮要二卷,姚文田撰阳宅辟谬一卷,阳宅玉髓真经一卷不着撰人,甘时望撰五种秘窍全书十七卷,梅自实撰定穴立向开门放水坟宅便览要诀四卷,余楙撰灵城秘旨一卷,陈确撰葬书二卷,张澐撰地理骊珠一卷,戴鸿撰翻卦挨星图诀考一卷,邵嗣宗撰葬考一卷,端木国瑚撰周易葬说一卷,丁芮朴撰风水袪惑一卷,王载宜撰慎终录要一卷,寇宗撰菊逸山房山法备考一卷,许楹撰罔极录二卷,范鲲撰蜀山葬书二卷,张朝晋撰丧葬杂说一卷,李德辉撰神珠真经一卷,水盘八针法一卷不着撰人 。

抱璞斋主按:明清两代,流传至今而不收入艺文志之堪舆名著亦不少,例如明代徐善继,善述兄弟合着之地理人须知,徐试可着之琢玉斧峦头歌括,罗经顶门针,重编地理天机会元,清代张九仪编之四弹子及砂水要诀,张仲山着之地理辨正宜解,温明远着之地理辨正续解,于楷着之地理辨正录要,蔡岷山着之地理辨正求真,荣钖勋着之地理辨正翼,朱莼着之地理辨正补,张心言着之地理辨正疏,范宜宾着之乾坤法窍,邓恭撰之地理知本金,华湛恩着之地理天心正运,吴颐庆着之地理大用,林士恭着之地理全体,周梅梁着之地理仁考必读等,皆其最著者也,至若较为晚出之沈氏玄空及地理辨正抉要,更无论矣 。

葬乘生气,脉认来龙;穴总三停,山分八卦。

此是引葬书所云:葬者,乘生气也之义理。

易经系辞传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卦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大过之卦,内卦为巽,外卦为兑,泽上风下,乃风水之名词所由出,葬书所谓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之义也。兑巽二卦皆阴卦,是故所谓:葬,阴事也。世俗称坟墓为阴宅,其义亦本此。二卦重之,则中四爻皆阳(鹰:初九至初五爻皆为阳爻),上下二爻皆阴(鹰:初六上六皆为阴爻),葬者,上下皆土(鹰:上六纳甲未土,初六纳甲丑土),人藏其中,负阴抱阳之义也。所谓乘生气,乘之一字,譬如人之乘车及乘马,盖气从上升,葬书谓反气纳骨。但乘气与纳气截然不同,阴宅为乘气,阳宅为纳气。

纳气指气由外来, 在内纳之, 故宅重门路,人居其中,纳之也。

脉认来龙,则是说明有好山脉方能结美穴,但须要认识来龙之真假,方能决定生气抑或死气。大凡龙势推:

生气         死气

左则左为生气     右为死气

右为死气       粗硬者为死气

脉来势强则薄处为生气 厚处为死气

脉来势急则缓为生气  急处为死气

脉来势缓则急处为生气 缓处为死气

灵城精义云:立穴无尺寸之移,受气有耳腰之异,分金有转移之巧,气线无毫发之差。

其慎重言之如此。

穴总三停之意,并非指每个结穴之山体,有上停,中停,下停,亦即所谓天地人三才穴,世俗庸师,藉此欺人自欺。须知一个山体而结上,中,下停三才之穴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余尝在广州市郊白云山见之,其中停之穴,大诗人黄晦闻祖墓也。又尝在佛山附近见伦文祖墓乃中停之穴也。上停之穴乃郑氏祖墓,发出一个少将师长,其下停之穴乃陈氏祖墓,发富者 。

山分八卦,定穴立向之基本法,左旋阳龙须配右旋阴水,右旋阴龙须配左旋阳水,八卦既分,阴阳乃定。葬者,葬于阴阳相交之中和者也。今之业堪舆者,每每入主出奴,不知左右旋者,三合之理,亦即葬书所谓: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之义。此亦二气感应以相与之明征。盖山峦者,体也。玄空者,用也。三合者,亦体亦用也。定向在挨星前,挨星在定向后,此乃明师三合与挨星合用之法,若能说出其理,当改容谢之。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眛于理者,孰造于玄微。

堪舆家又称为形家,以其为人选择佳宅及佳墓,主要是相度形势。形以目观,须要目力精巧,否则模糊看过,似乎门面可观,但仔细参详,却非真形正结,则误己误人,莫此为甚 。

余常谓研习斯术者,分为三种眼界,其一是俗眼,亦即李默斋先哲辟径集所言之五俗是也。一爱尽龙,二爱龙虎钳口,三爱两水合襟,四爱主峰正顶,五爱大明堂 。

其二是法眼,亦如辟径集中所云:

倘于山缭乱之中,众龙拥出之处,审其大会之情,而知其正脉结作。高出云霄而不失于孤寒,低近泥涂而不沦于卑下,或结于至斜至侧至隐之处,而不失于险诞。虽余气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数里奔逸而不为嫌。虽穴前无水无田,无朝无对,一臂掬转,而不以为异。如所谓顺骑龙,斧下,斩关下,皆了然于心目中而安然有主,则有八九分先生矣。若能如此,已达法眼境界矣。

其三是道眼,亦即是法眼之更进一步,如望气而可预知,察时而可观变,若非道眼之更进一步,何足以语此?

堪舆家观形之外,又须察理。所谓气须理察,若真理不明,徒费目力,难望深造而达于玄妙精微之境界。

惟阴阳顺逆之难明,抑鬼神情状之莫察。

地理之道,不外阴阳顺逆四字尽之。但其义多般,以峦头言之,既有山体之阴阳与山势之顺逆,亦有水势之阴阳与水流之顺逆。以理气言之,既有八卦之阴阳,二十四方位之阴阳,六十四卦之阴阳,三百八十四爻之阴阳。亦有阳顺阴逆,挨星与飞星之法。而所谓鬼神情状者,乃譬喻山水合局,生气融聚为吉神,山水破局,凶气丛栠为鬼劫。若不明其理,不察其情,终其生在岐途之中 。

布八方之八卦,审四势之四维。有去有来,有动有静。

此言峦头中有理气,理气中有峦头。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大凡看地,首先审形度势,跟着把罗盘测定方位,将形局分布八个基本方位,然后细分为二十四位,看来脉从那一方位入首,穴前上堂之水那一个方位来,那一个方位去,那一个方位出口,取阴阳相配,决定坐向。再按三元九运,顺逆飞布,察生旺休囚。

所谓四势,则是指前后左右之大势,即术家所谓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如左水倒右则左为天门,右为地户,左砂宜低,右砂宜高,天门宜开,地门宜闭。右水倒左则反是。

四维就是乾坤艮巽,例如子午卯酉四正之势,则四维之山水宜相配,方为天元一气,若人元一气及地元一气,亦依此类推。其一来一去,一动一静,亦以此而推排 。

迢迢山发迹,由祖宗而生子生孙,汩汩水长流,自本根而分支分派。

迢沼指其远,汩汩指其长。若论中国昆仑山脉而言,起于帕米尔高原东面之岭,沿着西藏,中昆仑,西昆仑,亦即堪舆家所称之北干,中干,南干 。

北干起于帕米尔山结,沿西藏新疆边界为昆仑之主脉;出青海,北走甘肃,折而东北,经绥远,察哈尔,热河,黑龙江,吉林,辽宁各省,复向南延展,入河北山东,正脉尽于运河南岸。山脉随地异名,有祁连山,贺兰山,阴山,兴安岭,完达岭,元宝山,劳山,管涔山,太行山,恒山,泰山等。支脉为长白山,入朝鲜半岛为大白山脉,越朝鲜海峡入日本之九州岛,四国及本州岛而尽。

中干起于巴颜喀喇山,斜贯青海,向东伸展经甘肃,四川,陕西,河南,安征各省,尽于洪泽湖畔,其山脉有岷山,秦岭,伏牛山,大别山,皖山,霍山等 。

南干自唐古拉山起,南下入西康云南二省,合雪山,高黎,贡山等而为横断山脉。但本脉东南行,经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省,而尽于东海之滨。其山脉随地异名,有云岭,五岭,衡山,卢山,括苍山,九连山,天目山,仙霞岭,武夷山等。

地学家综其本支各脉,称为昆仑山系。中国之江河,发源于西北部高原地带,注于太平洋。在东北部则有黑龙江,全长约四千七百公里,流至苏联之鞑靼海峡入海。在北部有黄河,全长约四千四百公里,至天津附近流入渤海。在中部有长江,全长约五千九百公里,至江苏流入东海。在南部有粤江,全长约三千四百公里,至广州附近流入南海。此为中国之四大河流,其流域广大,乃中国主要大川。兹作简要分述之:

黑龙江之上源有二,其一出自蒙古之肯特山麓,称敖嫩河;另一出自苏联之倬功土山北,称因戈达河。二源分向东北流,至黑龙江省之漠河县西会合,始名黑龙江,流域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黄河为汉族文化之起源,历代建都多数在黄河流域。黄河之导源,古来传说不一。但在公历一九五二年,组成黄河探测队,由开出发,前往青海作实地探查,溯本追源,查悉在噶达素齐老峰之北,地名雅合拉达合泽者,其中有约古宗列渠,乃黄河之真正源头。黄河流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酉,河南,河北,山东九省。

长江为中国最大河流,亦为亚州第一大名川。源出青海西南部之唐古拉山脉与巴颜喇山脉之间,入江苏省而流至江都县南,镇江县北,此一小段,特称之扬子江,因为该处古时有扬子津,扬子桥,杨子县等而得名,西方人不察,竟以扬子江之名而总称长江,其实长江可以包括扬子江,而扬子江则不能包括长江。长江流域包括青海,西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十三省。

粤江为南岭山脉以南诸水所注,上源有三,为西江,北江,东江。故此粤江亦即是三江之总称。粤江流域包括广西及广东两省。

入山寻水口,登穴看明堂:

从前俗谚谓风水先生分为三等,上等先生观星斗,中等先生寻水口,下等先生随山走。所谓观星斗,并非指观天上之星辰,而是形容观察峦体成若何星体,是否成垣局之状,就可决定结穴之大小。但入山寻水口,乃看地之捷诀,若见每一个地,方水口之山,关锁周密,更有华表,捍门居水口,禽星兽星守水口,罗星塞水口,其内必有大地。若水口空阔,全无关栏,断无吉地,即有小结,发福亦甚短暂 。

至于登月看明堂,乃辨认结穴之真假及葬墓之兴败主要关键。泄天机明堂入式歌云:

寻得真龙与正穴,须把明堂别。

明堂气聚始为奇,不聚即非宜。

凡是穴前坦夷处,便是明堂位。

大抵明堂原有三,取用必相参。

小明堂在圆晕下,立穴辨真假。

龙虎里是中明堂,交会要消详。

大明堂在案山内,必须四水会。

李默斋先生辟径集论明堂有云:

明堂于风水关系甚大,所以聚后龙之气,界穴前之水,皆须此也。

葬经曰,乘风则散,明堂太阔,风不乘之以散吾真气乎?又曰:界水则止,明堂太阔,何取凭借以界止脉之水乎?常见公卿大地,俱有山坵砂水,逆转横栏以翕聚堂气。堂气既聚,则真气自凝,人丁无不昌盛。若山砂懒散,堂气荡然,如勇将统弱兵,呼之不应,策之不前,万事垂首,听其败坏。设使山砂紧拱,堂气周回,如武夫将士,听令于大将之前,叱可生风云,运动可驱山海,凡取营度,何不底于成功也。此皆应于影响,非臆见也。

又常见大家之山,千岗万岭,必拥于前,虽不见水与田,而气象轩昂,骤发显贵。以阔大明堂论之,彼何有也?若有阔大明堂,除非得一砂紧拱,自成家务,乃可当之。所谓汪汪千项明堂外,内局周围如转环也。

若无内局,水口十分交锁完固,亦可无碍,但发福差池,不若内局尤善,所谓明堂能容万马,水口不容一舟是也。非此二者,即后有清真龙脉,前有秀异朝山,亦主贫穷孤寡,五六代方能发福。然亦暂贵而不富,有官无禄,或霎时富贵,而不能长久。盖真气既散,力量自减,定主有头无尾,得一失三也。若龙穴不真,明堂又荡,又无内局水口,则一败涂地无疑矣。今之俗师与庸劣主人,见明堂阔大,则视之如宝,极力图谋,即败亡踵至,犹然不省,殊可悼也。言之极为痛切。

岳渎锺星宿之灵,宾主尽东南之美。

岳指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渎指四渎,尔雅释水篇云:江,淮,河,济为四渎,发源注海者也。雪山赋作者认为天象与地形,两相参合,大抵取义于系辞传所谓: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之观念。是中国古代堪舆家认为上有五星,下则有五岳,上有天河天汉,下则有长江大河。

如玉尺经云:天分星宿,地列山川。足见中国古代堪舆家之天文地理常识贫乏。其实易系辞所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只是表明古人作易经,因天象与地形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以明其变化而已,并非谓天有此象,则地有此形也 。

宾主尽东南之美,引唐代王勃秋日登縢王阁饯别序中之句,形容结穴之地,主山与客山,如宾主相对,互相揖让,无反背侧身,才为佳穴与美砂,否则,无情无意 。

如祝观物所云:无情无意漫轻游,万嶂山千不转头,纵似天然真正穴,须知此地是虚邱。

立向贵迎官而就禄,作穴须趋吉而避凶。

辟径集中,论点穴葬法有云:地理有两截工夫,寻山居半,点穴葬法居半。寻好山,而向坐不宜,高下浅深不中,亦不发褔。

李默斋先生常言:宁与人家寻千坟,不与人家立一向。可见立向之慎重如此。但所谓迎官就禄,历代堪舆家有许多争论,主峦体者,如琢玉斧所云:

山水两佳局罕有,官禄两就法须知,倘山不如水之有情,禄当就则就之也,如水不若山之秀拱,官当迎则迎之焉。但有贪峰失向者,例如地理人子须知所引述江西乐平县徐驸马祖地,以及元朝未年之陈友谅部将刘汉四祖地,在乐平县土名军山,呼为将军大座形 。

又如张九仪在琢玉斧峦头歌括中之增释云:淳安方腊(南宋人)祖坟,巽龙入首,酉水特朝,正是假杀为权,地之极大者,殊误用玉尺经,巽见辛,辛见巽,两承妙用之说,竟坐乙向辛。夫巽龙乙山,拨龙为杀,穴既受克,面前辛向酉水流动,向又受伤。惟龙真穴的,气旺脉清,所以勃焉兴起,占据数州;而穴被龙克,既违本山结穴之意,酉水杀辛,又少化煞为权之方,所以不数年而扑灭。设使当日遇着真师,扦立卯山酉向,则穴与向皆得生气,便去逆效顺,而为吴越钱王,汪越国公,似亦不难。此则以理气言之也。虽然,诸家持论各异,但以经验言之,既要细察面前砂水之情意,又要参合三元九运生旺之宜,才不致错向 。

至于作穴趋吉避凶之法,辟径集言之甚详:尝譬之炼丹,得山是药材,葬法是火候,火候分毫差厘,亦不成丹,所谓传药不传火之说。昔人曰:山吉葬凶与弃尸局同。又曰:多少真龙并正穴,墓中虚葬几千秋。又曰:只象一只木马儿,不得明师翻了,皆指葬法言也。寻山与葬法难易浅深,自是不同,寻山虽四五分地理,皆可有得,点穴葬法,非有六七分地理,莫臻其妙。所谓望势寻龙易,登山点穴难。又曰:一年寻龙,三年点穴。此语可深思也。今人以粗心浮气乘之,或以私智小术参之,但见一山来,未谙其全体性情,即谬为点穴,十常差其八九,竟何异于隔靴搔痒乎?

大抵点穴有二,其一在葬上方向,其二在穴之高下左右,与葬之或浅或深。方向无他,既参砂水之向背,复顾来龙之阴阳,又睇朝山之喜忌,有天然不可易而正向者,有龙虎圆净,紧兜逆水,而对龙虎中腰,若近案然,谓之驾折向 。

下手边龙虎嘴长,或田级塾,在下手兜转坟前,则当其嘴角向之,谓之剪向。或龙虎与向不相宜,则内作一向以受生气,外作一局以聚堂气,亦是古法。或近案低,远朝高,则棺葬低处以受内局,穴立高处以控远朝,亦甚相宜,皆定穴工夫也。

至于开冢放棺尤精细,古人曰:吞吐浮沉,务依葬法。心目不明,如何措手?

吞者,入坟茔一位放棺,龙穴宽者宜下。

吐者,出坟茔一位放棺,龙穴峻急者宜下。

浮者,浅葬之谓,四尺五尺不等,或平洋低,或山平脉露,宜此法。

沉者,深葬之谓,八尺九尺至丈余不等,凡山高土厚,脉峻而粗者,宜此法。

又有以朝对论浅深者,四应高则浅葬以乘其气,四应低则深葬以避其风,此亦一理,但尺以龙脉为主。又曰:阴脉沉潜深处取,阳脉浮露浅中藏。又曰:穴形大小,亦各有宜,山大局宽,大开坟茔,以收堂气,山小局小,则惜土如寸,玉坟大则气泄无归矣。又曰:后天雨水,分毫不宜流入坟茔,宜略锄分开两边去。至于点穴尤难,千变万化,不离高低左右之中,深浅出入之宜,不外阴阳二字而已,于阴阳之中,能识其少阴少阳,则玄之又玄也。

予于四字诀,平之下已悉言之。凡见一山虽峻,然高峻之下,有窝如仰掌,坦如平地,有一二丈宽处,则虽后极其峻,前极其低,宜于此处作穴,即千仞不嫌其高,更于四应审之,无少久缺,乃高穴之尽善者也 。

若后山来得太粗太急,出乳太长,于乳之尽头处平散处下之,即阴来阳受也。

若乳之初出粗大,到尽头处若断若无,只些儿乳起,此之谓紫气脉,初虽硬直,到中间处,似飞似摆,只此宜斜下,此之谓仙带脉,尤乳穴之难得者也 。

若闪左闪右,则有神技存焉,非法眼不识,有一穴之中,而金井偏右偏左者,有一峰之主,而坟茔偏左偏右者,有中峰无穴情,顾两边而取穴于龙处臂上者,有刑煞在左,则穴居于右者,刑煞在右,则穴居于左者,有穴星匾大,则临弦而出者,有星体粗雄,则向侧而安者。所谓仙人多是下坡,正谓此也。

乳窝之穴,又有真假,当以穴后阴流之水分之,后水平平坦坦而来,谓之阳会水,宜略锄挖,分开两边。

若穴后水倾泻直急而来,或一槽合注而来,谓之阴流水,谓之水破天心,谓之漏槽贯顶,至毒至毒。

今人点穴,多以山之直臂为乳,所以穴后之水,有倾泻直急之患。多以山罅为窝,以山之下为窝,所以穴后之水,有漏槽破天心之患,此皆穴后之嫌者,故并及之 。

必援古以证今,贵升高而望远。

李默斋常以身亲经历者语人曰:地理非读一柜书,非覆二,三千穴古坟,非二十年穷搜极讨于山水间,断断不知其妙。此乃援引古格,吸取前人经验,用以印证今日之作法。若看地,莫如升高而望远,则脉从何处来,何处止聚;水从何方来,何方会合。局势之木概,尽收眼底。余尝至杭州,登六和塔,纵览形局,方知传伯通临安行在表所举之真切 。

辞楼下殿,不远千里而来,问祖寻宗,岂可半途而止。

所谓楼与殿,是形容山脉发迹起顶之高大巍峨,甲一方是也。

泄天机入式歌云:袓龙高起名楼殿,常有云气现,环绕名为聚讲山,根本在其间。

张白云说:寻地须先认祖宗,更于离祖察行迹,辞楼下殿峰峦秀,预识前途异气锺。

故所谓辞楼下殿者,譬如大贵人之出巡,必前呼后拥,护周密。山脉而有长短之别,是决定结地之大与小。

撼龙经云:寻龙千里非迢递,其次五百三百里。

玉髓经云:大龙千里费推寻,一二百里作邵邑。

泄天机入式歌云:干龙住处分远近,千里为大郡,二三百里可为州,过此则封候,百里祗堪为县治,下此为镇市。

是皆说明山脉行度长则结作大,山脉行度短则结作小。以昆仑山三大干言之,南干行度最长,亦最得水,故南干所经之地,为中国最富庶之省份,亦为最近数百年来文化最高之区。至于寻地,所谓问祖寻宗,主要是详察其剥换传变,以定其正枝抑或旁枝,因为真与假,贵与贱,美与恶,全在祖宗落脉处分辨,此乃寻地之关键也。但墓地结作之大小,又不宜过分牵拘长短而比较,故玉髓经又云:

若还执一去寻龙,行遍江湖无一地。可知法贵变通,理难固执。

祖宗耸拔者,子孙必贵,宾主趋迎者,情意相乎。

人无祖宗何以出,山无祖何以来?是以山之有祖,譬如树之有根。根固则枝叶茂,根废则枝叶萎。大凡山脉起祖贵则结穴必贵,山脉起祖贱则到头亦贱。总之山之起祖,喜高昂端耸,忌低弱欹斜。以香港九龙山脉言之,大帽山是九龙及香港之主峰,亦即九龙及香港山脉之祖,其形势端严高耸,为九百五十八英呎,乃九龙及香港范围内最高者 。

珠山集云:寻龙法,看龙宗,祖宗高大子孙雄,若是龙祖微弱了,到头气化也相同。远者不必论,如广州之白云山,端严秀丽,为吾粤之首,故融结广东省会,为华南第一大都会。新会之圭峰山,端严峙立,上有天池,故新会人文辈出,明代陈白沙及近代梁启超其尤著者也。至于山之分为宾主,所谓宾,是指朝山;所谓主,是指结穴之主山。若结穴既贵,而宾山与主山又相对如揖让,如趋前,如迎接,则宾主之情意孚信而投契矣。

琢玉斧拨砂歌云:论朝山,如何取,朝与坐穴分宾主,不拘山水并堪朝,总取特来为最美。

古人又云:朝山亦自有真假,若是真时等来也,如或假时山不来,徒爱尖圆巧如画。是以论客山与客水,特朝为上,借朝次之,无朝斯下矣,此亦借宾定主之法也 。

右必伏,左必降,精神百倍;前者呼,后者应,气万千。

穴场前后左右之山,形容为朝,迎,侍。但术家则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其名辞最先见于礼记曲礼篇: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葬书援用之。泄天机入式歌云:

砂有朝迎与侍,四者君须也。当面特来名曰朝,不怕远迢沼。穴若真时方出现,假时难见面。迎是随龙向前行,见穴回头迎,或随朝山来聚集,远望形如揖。侍在穴前并两边,端掑默无,言遮断客山不许入,森森如竹立。是护龙左右随,生怕拗风吹,本身枝脚为龙虎,皆在中数。所以,穴场左右之山,必取其有俯伏降服之情,最忌反背侧身,无情而顾外。若见龙降虎伏之状,自然尊贵,而精神百倍矣。

前者呼,后者应,借用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之句。此是形容前后迎送之山,有呼之即应,策之即前之状,如此形局,乃地之至美者也。

辨山脉者则有同干异枝,论水法者则有三叉九曲。

山脉有枝干,譬如树木之有木干与分枝。干脉跌断遇峡,复耸起高山,分枝擘脉,正出者为干中之干,旁出者为枝。但同干者有干中枝,同枝者有枝中干。寻山者当然要分辨干龙与枝龙,但不可固执干龙一定结大地,枝龙只是结小地。虽然,都会之融结,都是干气所锺,惟坟墓则殊少,干气大尽融结真穴。

疑龙经云:君如寻得干龙穷,二水相交穴受风,风吹水劫却非穴,君如到此是疑龙。看山譬如树木,树干岂有开花结果之理。必是生出嫩枝,方能开花结果。所谓:老龙抽出嫩枝柯,大地多从腰里落。即此义也。

论水法

若论水法,有三叉九曲之。所谓三叉水,若自峦头言之,谢子逸至宝经云:

大凡点穴,先看大八字,下有小八字,两边有虾须水,送气脉下来,交到三叉尽处,必开口然,如是又要辨认上分下合分晓,方知真假,若上面有分,下面有合,阴阳交度,乃为真穴。或上面有分,下面无合,则是阴阳不交度,乃为假穴。

分合有三,其一乃球檐水分来下合,为第一合。其二乃小八字水分来下合,为第二合。其三乃大八字水分来下合,为第三合。

神宝经云:三合三分,见穴土乘金之理,两片两翼,察相水印木之情。

胎腹经云:真龙既济,真水夹绝,天心涌凸,必有真穴。

又云:立穴之法,必有真砂,真砂既应,正穴无差,砂开两路,水对三叉。

胡矮仙云:两片三叉穴自然,杖随斜侧枕尖圆,接迎放送分强弱,个字之中玄又玄。若自理气言之,则青囊云:

龙分两片阴阳取,水对三叉细认踪。

但理气家对三叉之义,各有不同解释,蒋大鸿地理辨正云:

三叉,即后城门界水合处必有三叉,知三叉之在何方,则知来龙之属何脉矣。

张心言地理辨正疏云:三叉,消水口也。如遇合格大地,可将元运图横看,并将四十八局图竖看,消水来龙,自然配合,不爽毫厘,其实不外天地定位,一六共宗数语。青囊经蒋传,固已借端发明,但只将八卦立论,不肯说明六十四卦耳。

沈竹礽地理辨正抉要云:按上文,龙分两片,则水一片,前已言之,此何以复言水对三叉乎?因山一片是静,即实一片也。水一片是动,即空一片也。但水较山为复杂,如城门一诀,可以补水一片之不足 。

但水较山为复杂,如城门一诀,可以补水一片不足。又如水里排龙,在二运时,而遇三字挨到之处,三为未来之气。阴阳二宅,在三运时必旺是也。本来蒋大源已隐约言之矣,谁料张心言将六十四卦解释之,沈竹礽又将水里排龙之法解释之,均为导人于岐途。

其实玉尺经云:众水趋归东北,而坤申之气施生,流来向震辰,而干亥之龙秀育。已言之甚详,以大者论之。

例如北京形局,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会合于渤海湾大沽口,乃三叉也,位在巽方,可知北京之地脉自干方来。

又如上海之形局,吴淞江口进潮凡四十里,又有一干水名苏州河者,凡六十七转湾,由西折西北复趋北,至白渡桥下,与黄浦江合襟成三叉口,位在艮方,可知上海之地脉自坤方来 。

又如广州之形局,北江,西江会合,又与东江会合而为珠江,在白鹅谭合襟成三叉口,位在坤方,可知广州之地脉自艮方来。

又如香港岛,三叉口在鲤鱼门艮方,可知香港岛之地脉自坤方来。(鹰:坤方,大屿山乎?)

至若水之有九曲,是极言其湾曲之多,非一定以九曲水为上格也。

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吉地乃神之所司,善人必天之克相,将相公候,胥此焉出,荣华富贵,何莫不由。

此乃申明大地不易强求,须积善之人,方能得之。地理人子须知著者徐善善述兄弟,引其祖父存耕公诗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牛眠鹤举获奇遇,只存方寸地中求。亦劝人积德为求地之本而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毋忽斯言;得于斯必深造于斯,盖有妙理。

此乃申明知其义而不如求其法,得其诀仍须深研其术。原注云:学地理者,一要明师传授,二要心灵目巧,三要多看古迹,四要读书明理,五要专心致意,六要心术端正,方可以言斯道。地理人须知卷首凡例云:地学须致力三多,而究心地书不与焉。

何谓三多?多参明师则传授真而所闻博,多观古格则所见广而是非明,多经窀穸则历炼精而真见定。

地书固宜多览,然纸上陈言,又在三多之外矣。拙作堪舆学原理,自序中指出:世间事物不断的变,中国历代著作中,例如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兵家的孙子,堪舆家的撼龙经与疑龙经,都是综常变的著作,研究中国堪舆学术,不但要明白变的道理,更要知道变的运用,变就是辩证法。又指出:我们研究堪舆学术,不要像遗老式的国粹保存观念,而要运用科学方法加以整理,因此,研究堪舆学术的人,首先要有国学修养,其次要有科学知识,才可由技而进乎道。此亦申明其理耳。

要明分合之势,须审向背之宜。

是分敛与合割,周景一山洋指迷言之最详。

所谓分敛,就是分开八字,无个字不成龙,无分金不出脉。

所谓分割,就是说明有分必有合,无分而敛者必割。

水之分合,自其小者言之,则是穴脚有微茫之合水。琢玉斧鉴水歌云:

一鉴水,论分合,有分有合穴无错,合前合后及两傍,气止水交方可作。

因为分合有三,

其自立穴球顶,小从上分,而合于穴晕下,龙虎内者,一合也,名日小分合。

其二自主山起顶,水从上分,而合于龙虎外,案山内者,此二合也。名曰次分合。

其三自起祖分支,水从两分,而会于案山外合,大水口出者,此三合也。名曰大分合。但合水又有前后左右之不同,顺结者合于前,回结者合于后,横结者或合于左,或合于右。总之,左右旁合胜于前合,旁合又不如后合,因前合为顺局,水皆顺去,不能收住凝蓄。旁合者,水横过穴前,未必皆能朝堂入口,至于后合,则翻身逆朝,随龙之水,无不入口矣 。

故古人谓:前合襟易得,后合襟难求,以其得水之蓄也。所以,有分有合,则穴之结作始真,否则水去而不合,脉去而不住,结穴必不真,此乃察水之分合,为定穴之要诀。
若自其大者言之,则大干龙之分水岭,有跨两省者,一个大都会之合水,皆为江河,源既远而流亦长者也。

至若向背,是论前后左右之山,向我有情,抑或背我无情,以此证穴之真假。发征论云:

向背者,言乎其性情也。夫地理之与人事不远,人之性情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观。其向我者,必有周旋与人意;其背我者,必有厌弃不顾之状,虽或暂然矫饰,而真态自然,不可掩也。地理亦然,故观地者,以观其情之向背。故尝谓地理之要,不过由山水背而已。山洋指迷对于向背之分析,最为详细,谓观花瓣菜叶,无一片不向其心,则可通其说矣 。

散则乱,合则从,以分,类以聚。

泄天机俯察正法歌云:气有聚散须俯察,不用漫山踏。

山洋指迷云:龙身,垣局,明堂,俱有聚散,不但砂向水绕为聚,砂背水走为散也。龙身之聚散以沟(山冓,下同)论,龙之本也,如层云雾,合气连形,远大者千百里,近小者数十里,横亘绵延,或以五星,或以九星聚而不分,谓之聚沟。聚沟后分枝擘脉,干从中出,枝向旁行,过峡穿帐,两边各起峰峦,或天弧天角,或旗鼓仓库,谓之行沟。来历既远,必有住处,如贵人登堂,僚佐属官,排列拱揖。又如行人抵家,骨肉团聚,谓之坐沟。

有此三沟,其龙乃旺,不然弧单无从,非散气而何?

泄天机俯察本源歌云:古人俯察有四用,建都为最重,迁州立宅与安坟,大小聚中分。建都山水必大聚,中聚为城市,坟宅宜居小聚中,消息夺神功。

发微论云:小聚则地小盛,大聚则地大成。散而不聚不可以言吉地矣。

又云:大势之聚散见乎远,穴中之聚散见乎近。

所谓以分,类以聚,则取义于朱子语类:方以类聚,物以分。此乃形容山脉以出而分枝,水以流而分派。及至形山气锺之地,则山以类而聚,水亦以类而聚。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 。是故真龙真穴,必有真砂水,真朝对,即此义耳。

是以潜藏须细察,来止要详明。

山脉行度,或崛起高山而重峦嶂,万岭巍峨,或卸下平阳而蛛丝马迹,草蛇灰线;或渡海而朋山共水,石上留踪。以东岳泰山而言,清朝以前地学家都认为泰山之山脉乃中干龙自河南萦泽县东趋而隐伏,经大平原而崛起。及至清朝康熙年间,经过详细勘测,才证实泰山山脉辽东渡海而来。张九仪增释琢玉斧峦头歌括,有一段云:安徽按察司王公讳兴禹,尝谓予曰,先生亦知泰山所自来乎?人皆言从中龙河南下来,殊不知中间平原旷野,全无墩阜脉脊可证。今以其形势之可据者观之,实从辽东渡海,至登莱上岸,以结泰山。予闻之,欣然大慰曰:予向观舆地图,见登莱海中,礁石嵯峨,水波喷激,不解其因。今日方知其为泰山崩洪也。元朝海运,屡屡坏船,唯此之故。

后游京畿,经蒙山泰山左右,见其大势,皆东而西,则金仁山恃起东方四字,非虚语矣。

又如广东南海县之西樵山,在平地崛起,奇秀峭拔,远望若莲花,四面方立,皆内向,诸峰因小相联属,东面二十,南面十五,西面十八,北面十八,合共七十二。但初到西樵山者,不知其山脉从何而至。原来西樵山之山脉,乃由肇庆之顶湖山渡西江支流而至石头村,崛起而为西樵山。上述之山脉行度,乃就其大者而言之也。若论其小者,则起伏曲折,剥换传变,欲辨其行止,须审四势。但有客山先止而立山后止者,有主山先止而客山后止者,有似去而实止者,有似止而实去者,有提单边取而全局俱止者,有兼收并揽而大势不止者,有先止后去而不止者,有先去后止而实止者,有极细极嫩而不止者,有不细不嫩而亦止者,有三止一去而不止者,有三去一止而竟止者,有抢朝而止者,有避朝而止者,有脉虽尽而不止者,有脉未尽而实止者。总之,变化多端,难以尽述。

古人云:有诀法,识龙行,山山脱卸向前腾,又有法,知龙止,出山合抱如朝揖。此即以山之来去分合,而识山脉之起止也。

发微论云:其出也,必有自然之来,则有分水以导之;其没也,必有自然之止,则有合水以界之。有合无分,则其来不明,有分无合,则其止不真。此即以水之分合动静,而识山脉之起止也。不然,心目昏迷,行止莫辨,徒将高山溜下桡棹,指为落脉,混认左右枝脚略,错作龙虎。胡涂混过,亦似门面堪观,精细审来,并无真脉住落。

古人云:不问后头来不来,只要金鱼水荫腮,若有荫腮金鱼水,后头不来也自来,是以善寻山者,务穷山脉之发迹,善审局者,务求砂水之交横,每见发褔名地,类多如此 。

资料来源:摘录自互连网,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