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杨公口传秘诀:

  坐酉山卯向兼辛乙分金来辰水去寅口

  有无消砂纳水的理据?若无何以成祖?

吕志雄:

杨公弟子

第三十八代

杨公云:得水之图,日月不起太阳高,

    太阴得水富还豪,此即日合逆,月与太阳对之也,

    性理云,日,每日不及天一度,月,每日不及十二度,

    确事酉龙得巳峰,是太阳得辰水是太阴,

    此谓日月四大局,得之何愁富贵不速乎。

  杨公口诀尺公度,凡世人难遇,说着文书亲口决,莫与世人说,

  谨记流傅救世人,非类莫轻泄,慎藏收庳为至宝,世代永安好。

无 名:

杨筠松法脉系统表:

   杨筠松
    ├───┬───┬───┬───┬───┐
旁 传曾文瑞 厉伯绍 范越凤 刘 淼 叶 七 邵庭监
    ├───┐   ├───┬───┬───┐
三 传赖文俊 曾十七 丘延翰 苏粹明 方十九 张五郎
    │   │
四 传刘 雍 丁 珏
    │   │
五 传李普照 濮都监
    │
六 传廖金精
    ├───┬───┬───┬───┐
七 传孙世南 李 五 王应元 傅伯通 邹 宽
    ├───┐   │
八 传赖白须 曾道立 谢 玠
    │
九 传李鸦鹊
    │
十 传锺可朝
    │
十一传唐九仙 
↑唐代
    │  ├──
十二传胡矮仙 ↓宋代
    ├───┐
十三传刘七碗 丘公亮
    ├───┬───┬───┐
十四传刘景清  建心仙翁  弟子骧 王禄道
    │      ├───┬───┬───┬───┐
十五传刘应宝 吴景鸾 刘二郎 刘子仙 宋在师 刘勾力
    │
十六传刘元正
    │
十七传刘景明
    │
十八传刘见道
    │
十九传刘云山
    │
二十传孙伯刚

 

注:杨筠松法脉系统在唐代传至第十一传唐九仙,

  而十二传胡矮仙则已进入宋代。

  赖文俊(赖布衣)是曾文瑞女婿。
  孙世南是廖金精女婿。
  曾文瑞着有「寻龙记」。

  范越凤着有「入式歌」。
  刘 淼着有「倒杖法」。

  丘延翰着有「海角经」。
  濮都监着有「雪心赋」。

  廖金精着有「作穴法」。

  胡矮仙着有「三十六穴」。

   

赣南堪舆祖师

杨救贫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于中药口。”《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又载:“筠松名益,赣州人。”

  杨筠松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唐天佑三年(公元九○六年)遭人暗算,中毒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葬于江西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附近的梅江之岸,距其板凳定向选址的管氏宗祠“继述堂”约一公里。后因山洪爆发,江岸崩塌,杨公墓埋入江底,迹不可寻。兴国县一老干部长期追寻杨公遗迹,根据族簿等大量文史资料考证,认为位于杨公坝的杨公墓是一座假墓,其实杨公没有死,而是隐姓埋名辗转到了赣北,公元912、913年,尚有杨公为人葬坟的证据。此说有待进一步证实。

  杨筠松于唐代末年携宫廷珍藏的堪舆“秘籍”,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赣南隐居,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1.5公里的山坡上。杨筠松先生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两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5年筑的土城,故址相传在章贡二水之间,至义熙2年水毁,存在不过46年。后府治迁水东。南北朝的宋时,赣南为南康国,城治在于都。赣州城废。五代十六国时,卢光稠被封为虔王,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地形上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条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出生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一腔心事系于堪舆事业,怜贫济苦,为人排忧解难,深得民间敬仰。杨救贫在堪舆学理论上力主峦头形势为上,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着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等著作传世。杨救贫在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定居期间,在为当地民众堪定阴阳宅址,为人排忧解难,遍阅赣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时,授徒传艺,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堪舆学广传民间。曾文辿、刘江东(刘七碗)、黄妙应、厉伯绍、叶七、刘淼等堪舆名流均是杨救贫的真传弟子。其后,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世代相传至今,赣南堪舆学派继承了杨救贫重形势、重龙脉的理论精髓,被称为“形势派””(将赣南派风水术称为形势派,其实是一种误会)或“赣南派。杨筠松被尊称为开山祖师。

  杨救贫在赣州的堪舆活动,使堪舆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和搬迁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实践,杨救贫的堪舆术得了用武之地,赣派堪舆得以兴起。进而影响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逐渐影响到整个中国。

  曾廖二家均为杨公建庙奉祀,杨公板凳定向的于都管氏宗祠后裔为了纪念杨公,在宗祠东侧设杨公塑像 ,世代奉祀之。

三僚曾村杨公庙。

三僚廖村杨公庙。

 

曾文辿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相传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阴”的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水口方向中央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形如罗盘的指南针,大头在北,小头居南。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三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写作三僚)。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县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后着有《八分歌》、《寻龙记》、《泥水经》等书传世。

《地理正宗》载:曾文辿,宁都人,杨公高徒,作《阴阳问答》、《寻龙记》。

 

廖禹

  廖瑀,字伯禹。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州(古宁都)翠微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着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等著作传世。

《地理正宗》载:廖禹,字荛纯,或云字万邦。宁都人,隐金精山,号金精山人。作《穴法》、《泄天机》及《鳌极金精》。

 

刘江东

  刘江东,江西省于都葛坳上老人,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字渊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杨救贫先生。曾、廖二姓将堪舆术列为家传,不传外人,刘江东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刘江东是杨救贫先生的主要传人和杨公堪舆理论实践的主要记录者之一,为杨公堪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本人着有《囊金》一书传世。去世后 ,葬在上老村,其坟墓保存完好,惜其后人重修坟茔时改了碑向,坟墓右侧已生白蚁。

 

赖布衣

  原名赖风冈,字文俊,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于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径而走。香港、广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人不见其踪。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赖布衣故乡的“布衣祠”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前来瞻仰的香港同胞络绎不绝。传世有《催官篇》等。

资料来源:摘录自互连网,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