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集中意念法: 以氣功而言,「意」的集中是非常重要的練習條件。 意的運用,不只是氣功,即便是對於太極拳之類的功夫,也是極重要的關鍵。 在各種武術中,都經常會運用到:「用意不用力」、「意領氣」、「意到氣到」、「意守丹田」這類的標語。而這種「意」在氣功界中,就被解釋為「忘念」。 對於「意念」曾有位著名的跳高教練做了以下的說明:「假設眼前架有二公尺高的木竿。我在起跑之前,必定會先想像著在未到達跳躍線之前,自己正逐漸加速快跑的情形,然後是踏地的動作,以及跳躍過木竿的情形。換句話說,我的全部精神只集中在這些事情上,而根木不去想其他無關的事,這就是所謂的“意念”」。 「意念」是一種彷彿帶有「印象」的心理作用,所以,比具有分別性的「意識」更具有「感性」。 「意識」是根據過去-現在-末來的連貫時間,而隨時納入射程中的「意」。 「意念」則是在特定的現在,使心「功」的「意」。如果將這種「意」集中在身體的某一部位、空間中的某一物體或某一特定的字彙上,而後達到毫無雜念的暝想狀態,則稍之「入靜」。 總之,「意」具有類似「橋」的功能。因此,使身體的動作同化於動物、植物、物體或文字等印象中,那麼,就會從類似中領悟到平時難以體察到的「心」-自我。 要注意的是,氣功的氣須納入丹田,也就是藉助意的作用,將氣集中於丹田,並循環全身,然後再回到丹田內,由此可知丹田是氣運行的起點,也是終點。
丹田氣功: 「丹田」的「丹」,含有「藥」的意思,「田」是人體內可以產生最珍貴的「藥」的部位。因此,「丹田」便是生命力、活動力的泉源,也是形成生殖力和成長力的根本部位。 至於「丹田」究竟位於何處,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而「丹田」通常又可分成「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三種: 上丹田:一般認為是「百會」或「印堂」。 中丹田:一般認為是在肚臍處(或者,在肚臍內側四公分處)、心窩或肚臍下方約三 公分的「 氣海」等處。 下丹田:一般認為是在「關元」(肚臍下方大約九公分處,此外,也有人說是在「氣 海」或「會陰」等處)。 無論如何,對於「丹田」的位置所在,雖然說法略有不同,但都是指下腹部附近尤其是指位於「關元」與「氣海」之間。 一般認為「下丹田」是所有經絡集中的地方、全身「氣」的流動要衝。因此,被視為是培養與生俱來的生命力「元氣」的部位,亦是腹式呼吸的基本力產生之部位。 在氣功和太極拳中,常將「下丹田」的充實感形容為:「在腎臟和膀胱的沸騰感覺」。 無論如何,所謂的「丹田」強調的是感覺,而不是位置。「丹田」的感覺乃是氣功的一大財富。所以,修練可到達什麼樣的層次,健康能恢復至何程度等,都以此為標準。 在「真氣運行法」中,每天重複地練習每次為時三十分鐘左右的「意念」訓練三次,練習十天左右後,即可獲得「氣沉丹田」的感覺。 依(真氣運行法)進行修練,則「丹田」四周的臟器、大腸、小腸、膀胱、腎臟等機能,都可漸漸獲得提高。此外,尚可增加食慾,調整排泄的異常,醫療效果相當卓越。 「元氣」充實,表示全盤的體力強化,也就是免疫力的提高。這種本質性的醫療效果,是鍛鍊氣功的要件之一。 一般認為,人類只要一過了中年,體內就自然會出現癌細胞。有些專家甚至指出,癌症是種老化現象。果真如此,為什麼有些人會發病,有些人卻不會發病呢?原因何在? 以中醫學的觀點來看,主要原因在於人的本質,這就是所謂的「內因論」。 事實上,由於現代免疫醫學的顯著發展,已逐漸可以明白下列三點: 在日常生活裡,人體時時暴露在危險中。 如機械般精巧的身體構造,是如何地克服種種危機。 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技能,應如何發揮各器官的作用。 唯有證明了人體的綜合體力,才是決定人體是否會發病的主要因素。 「丹田」乃是表示這種綜合體力的力量焦點,也是培養綜合體力的場所。 不論你如何地以「身體無病」為傲,如果「丹田」沒有力量,那麼,體內必有病症潛伏,相反的,不論你處於何種病症包圍之中,只要「丹田」有力,就不至於發病,而稱得上「健康」之軀(疾病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克服)。
以意導氣法: 「丹田」所產生的感覺,是修練氣功時極重要的關鍵,一旦除去「丹田」,就無法掌握氣功的「氣」,這可以說是累積了三千年經驗之後,才培養出來的「感應」。不管是「和天地合一」或「和自然融合」的方法,凡是與外界融會的中心,都在於「丹田」。 在「氣功」中,擔任連絡「感應」的橋樑工作的,就是「意」的功能--這就是氣功的最大特徵。 強調「意識」作用,認為應由「身體」來感應,是無意義的。而氣功則是要由「意」進入「感應」。 對於是否存在有「以意導氣」的經絡,經絡對各內臟器官的功能有何影響,在精密的醫療體系方面,都已有全面性的合理解說。 因此,所謂「感應」,乃是指具備了每個人都曾有過的一種「大眾化」感覺。 在我國,氣功受到廣大民眾的喜好,主要原因就是在於「意」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不過,早期由於對這方面的知識不夠完整,譬如:時常會使用「氣」或「丹田」等用語,但對於這些用語並沒有賦予明確的定義,因此,往往任意使用,而形成一種神秘感。現在這些用語已十分明朗化,且具體而令人易於了解。所以,現在的「氣功」可以說是最讓人感到親切的一種身心修練法。 「意」的集中(意守)並不只限於以「丹田」為主的人體;如前面提過的,也可以對花草、樹木、星星、藍天等外界事物,或者對「我覺得很舒服」,「我很健康」等語句,集中「意念」。 此外,「意念」也可以集中在過去所擁有的愉快經驗或舒服的感受上。 在做溫水沐浴時,可以利用以一念代萬念的意,把易於動搖、產生雜念而有心猿意馬之稱的心,繫於一點。 不論是何情形,務必以「丹田」的感覺為一切的軸心。但是,最佳狀況是以集中「意」來放鬆身心。那麼,「丹田」便自然可產生一股充實感。 「意」是否能夠全面地引導「氣」呢?有時也會有想將「氣」納入「丹田」,但卻無法辦到的情形發生。 在練「坐功」時,眉宇間有時會覺得疼痛,若再繼續「坐功」,則疼痛感會經由鼻尖而降至人中。此時,舌頭輕輕貼在上顎,舌尖會體驗到有如觸電般的感覺,而後,此種感覺會經舌根,由喉嚨往下降,到達胸部時,感覺會變得稍有不同。 如果練習者的胸部、肋骨有裂痕,那麼,「氣」往往會在此處徘徊不前。若順利的話,「氣」通過此處後,會由心窩下降,經肚臍而至下腹部。 至此,「氣」的循行大約需要一小時左右。 但相反的,「氣」的流動如十分迅速,只要「氣」能觸及百會,就會極迅速地傳達到全身末端,這便是所謂「氣之功」。 在丹田充實之前,必須以意導氣,漸漸的,氣丹(直經約二至三公分的一團熱氣)便形成了。「氣丹」形成之後,意念的一切活動應停止,任「氣丹」自由自在的循行。「氣丹」會循著督脈、任脈而到達體內有病症的部位、較脆弱的部位,而克服該部位的缺點。 「氣」本身具有獨特的運動法則,「意」是為了讓自己能附和法則的自我誘導。因此,「以意導氣」當然有一定的界限。 「氣功」雖然承認「以意導氣」為界限,但仍然都採用將「氣」的功能活用於界限極點的方法。所以,「氣功」逐漸成為大眾所樂於採用的以身體感覺「氣」的方式。
層次的練功境界: 以身體感覺「氣」的存在與動向,然後進入入靜狀態的階段。尤其是在入門的部份,更設有許多修練的途徑,統稱為「氣功身心修練法」。 道元禪師說「只管打坐」的神之世界,是為了直接朝修練的終點領悟而突進的。 首先,打坐時,只是坐著,所有的思考都受到否定,且更重要的是,要進入拋棄「意識主體的自我」的世界。換句話說,要透過稱為「瞑想」的途徑,進入這種境界。所以,「暝想」可以說是修練的出發點,也可以說是終點,當然,這也可能是修練的捷徑。 然而,「暝想」卻也是最困難的關鍵所在。不知有多少人,尤其是病人能夠走完此一自我解放的途徑。 氣功與神的境界:與入靜相同,都是走稍為迂迴的途徑。 「意」可以說是為了蛇行前進,並攀登上險峻斜坡的「路標」。而且,可以隨著攀登者的拉力來選擇適合的路線。因此「氣功」是種可以自我指正的,具有開放性途徑的修練法。 「新氣功療法」、「經絡動功」和中醫相結合,便是這種「自我指正」。尤其是藉助於經絡中的十二正經脈之方法,便逐漸變得更具體,更廣泛。 在大都市的招牌中,公然的標榜著:「能治癒肝炎」、「對胄腸病有卓效」等的氣功也增加了不少。 若就修行的目的來看,似乎有點脫離正道,因為,氣功的修行目的並不是只在恢復健康,而「自然」、「悟性」等高層次的境界,方是修行的基本要旨。 但話又說回來,以病症為起因,由自己學習依復健康的過程而進入「領倍」的途徑,也是不可抹殺的。 因此,只要能走明確的途徑,必能奠定正式的修行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