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南宗的百日築基

道家南宗將煉精化氣階段稱爲百日築基。這一階段的整個過程,約可分爲養氣、采氣、練氣等三大步驟。

“養氣”指養育先天的元陽真氣。(悟真篇》說:、二物會時性情合,五行全處虎龍蟋。本因戊已爲媒聘,遂使夫妻鎮合歡。”其所指就是養氣的功夫。“二物會時”指意守丹田達到一定火候時,元神與元精會合。故養氣的具體功法,實爲意守丹田。《俗真篇》說:“要知産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其中“西本鄉”指下腹部下丹田之處。故意守應在下丹田,而非上丹田或中丹田。真氣究竟向何處採取並歸何處呢?南派第四代傳人陳楠贈給其弟子鞠九思《水調歌頭》詞中隱喻說:“一些珠露,阿誰運到稻花頭?便向此時採取,宛如碧蓮含蕊,滿破玉池秋。”其中的密意是:真氣(珠露)運至男性外生殖器龜頭,喻爲運到稻花頭”。此時真氣細微嬌嫩,如碧蓮含蕊。趁此時采得真陽之氣,引起身心變化,打破了陰靜狀態“玉地秋”《悟真篇》說:“送歸土釜牢封閉,次人流珠廝配當。”其中“土釜”指下丹田,說明真氣發動時,用意引歸下丹田。

“采氣”就是指真氣發動時,稱爲活於時到來,及時用意採取,送到下丹田,不便走漏。《俗真篇》說:“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後不堪嘗。”其中“癸生”指後天腎精發動意即性衝動,因先天無形無質的元精,藏於有形有質的腎精之中。在性衝動達到一定程度,元精即會化爲腎精,故須趁元精將化未化爲腎精時,進行“急采”。否則,過時“金逢望後”元精已化爲腎精,就無法采到即不堪嘗。

“煉氣”指其氣運行於督脈、任脈,所謂三百次小周天以煉外藥與內藥(指不同層次的真氣)及七日靜定煉大藥(擡高層次真氣)。分述如下。

一、經過養、采達到一定火候,積蓄在下丹田的真氣,氣機發動,以逆呼吸作所謂“橐龠運動”。由“巽風”配合,沿督脈扶搖而上,進行小周天運轉(又稱“轉法輪”)。《悟真篇》說:“妙在周天運用”,“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昆侖峰頂”。石杏林(南派第二代傳人)在《還源篇》中說:“一孔三關竅,三關要路頭。忽然輕運動,神水自周流。”陳構的《紫庭經》說:“采之煉之未片刻,一氣渺渺通三關“以上都說明其氣作小周天運轉時的景象和有關問題。

二、經過約三百次小周天運轉,元精已轉化爲真氣,不再向後天腎精轉化。陳楠之《金丹詩訣)說:“但守火爻三百刻産成一顆夜明珠。”此時,全身陽氣充盈,“馬陰藏相”,淫根已斷,不再有兩性之欲,就必須及時停止周天運轉。《悟真篇》說:“未煉還丹須速煉,煉了還須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知止足”是指停輪止火。小周天運行,每次所采煉的真氣,稱爲外藥。經過約三百次周天運行,元神與外藥會合于下丹田,形成質量高一級的其氣,稱爲內藥。內藥繼續在下丹田與元神會會凝結,形成質量又高一級的其氣,稱爲大藥或丹母。産大藥之時稱爲正子時。産大藥時的景象是:下丹田如火熾熱,兩腎如熱湯煎熬眼吐金光,耳後如風響,腦後如騖鳴,身湧鼻搐。然後再經過約 七日的靜坐功夫(稱爲坐關),廊煉成更高一級的真氣稱爲聖胎,或名嬰兒。《悟真篇》說:“三家相見結嬰兒。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圓入聖基。”就是指煉精化氣功夫最後的結果。

這階段功法,自古有不少專門術語,現略舉數條:

一、爐鼎與黃道:“鼎指腦海泥九宮,”爐指下腹部下丹田。黃道一詞,素有爭議。《悟真篇》說:“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清代大功家、道家學者閔一艮認爲在督脈(稱黑道)與任脈(赤道)之間有一脈從下丹田直通腦海泥九,名爲黃道。並認爲練功者先通任督,然後自然激發黃道一通,則真氣更加升降活潑,上下暢通,進入到某種新境界。如真氣不經督任的周天運轉,用意引其直通黃道,則易於出偏,名爲“闖黃”或“鬧黃”,其流弊甚大,因而,閔氏以“黃中直透法”流傳於世。

二、活子時到來採取真氣的口訣,在南派丹書中未有記載,但稍後丹書有“吸、抵、撮、閉”四字口快或類似的六字四塊以及口傳的“橐龠運動”等,其具體方法,均須口傳面授,不見於文字。

三、卯酉沐浴:卯酉在小周天階段指位置,非指時間,人身前臍後腎處稱卯酉。沐浴在小周天時指休息,大周天時指排除雜念,防止心神外馳。小周天運轉中,真氣至督脈腎處(上行)或任脈臍處(下行),應適當作息一下,名爲卯酉沐浴。《金丹四百字》說;“火候不用時,冬至不在於。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虛比。”說明“火候”、“冬至”、“沐浴”、“卯酉”等都是一種比喻之詞。

四、火候:“火”指元神或心意。“火候”指練功過程中真氣的變化、運行,如何用意念與呼吸調節和掌握其尺度,做到無過不及,恰到好處。例如氣息綿綿,意念強烈者稱爲武火,多用於采封及運行督脈之時;氣息與意念,若有若無者稱爲文火,多用於溫養與循行任脈之時。《悟其篇》說:“契論經歌講至具,不將火候著于文。”古人不公開講述火候約有兩個原因:火候實際是功法中的具體細節、竅門,在習練時,出現的景象和問題,往往因人而異,放火候只能針對實際情況,師徒四傳心授;爲了保密,不輕易傳給外人煉情化氣階段,一向被認爲是最關鍵部分。能否像成的客觀標準,南派丹書中雖未明言,但後世學者總結約有以下五點:

第一,馬陰藏相,即淫根已斷,外生殖器內縮,而非由於疾病或衰老原因。

第二,寒暑一季,即不怕嚴冬寒冷或夏暑炎熱,把冬夏看成一樣。

第三,發白複黑,齒落複生。

第四,能少食少臥。所謂氣滿不思食,神旺不思睡。

第五,陽光三現,即頭部與胸腹前,因丹田之氣充盈,在靜坐中出現閃光,稱爲陽光。認爲出現閃光二次,即須停止周天運行。但陳攖甯認爲“陽光三現”出自明末伍沖虛所著丹經,是他個人練功中的感覺,非一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