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易筋經動靜功

《易筋經》版本之多,將近百種,雖類別較雜,然皆有所長,各有其妙。我有幸得民間拳家贈送《神勇動靜功》資料,師告訴我說此原為少林易筋經中之一步精進功,能進一步提高功力,過去極少傳人,歷來被視為不傳之秘,望珍之。自此我如獲至寶,從未示人,經勤練驗證,確有不凡功效。所贈資料是據舊抄本譯文,實不可多得的藏本。這部分功法流傳範圍不廣,為了挖掘祖國傳統武術遺產,故整理出來,供同道參考。

行內壯功至積氣充盈,當須行下部功法,令任督二脈相通,百日自然氣充周身,且可隨意順逆運行,此時功夫雖有所成,然而還需繼續修習,再行動靜功法諸勢,方能算作堅壯,內壯外堅,神勇俱全。

一、動靜入四肢論

此段功夫早已失傳,故此後人以推拉等八勢做為引真氣入四肢的方法。但八勢只能起到引氣八手足皮肉之中的作用,卻不能引氣入骨髓之內。其原因在於真氣動則外行,靜則內運。所以需用十段靜功將氣運入骨髓,再用十八段動功將氣充於皮肉之中。再用追杵堅其外,以丸藥助其內,用洗藥剛其皮膚,以練手功練其指梢。如按順序行之,初功後一年通任督、易筋膜,二年內實骨髓外易皮肉,三年可內外合一而成,成無形之邪不能侵、有形之物不能傷的金剛之體。

二、靜功十段

凡是練習靜功十段法者,每日早晨先須內服下“通靈丸”六十四丸,等待片刻,大約藥丸入胃將化之時,開始行功;用鼻吸氣,貫注於行功之處,以意運氣從骨髓中行去。切記千萬不可使拙力,如果一使拙力,就與動功沒有什麼區別了。剛開始練習十段功時,每段數息,漸漸增加,可焚香記時,每段一寸香,加至兩寸香為止。每日行功三遍,功畢則行打洗神通,如此行滿十個月功成。丸藥每日只在早晨行功時服一次,餘二遍則可不必服。一呼一吸為一息,呼吸定要細勻緩,一寸香時約二十四息計。

第一段韋馱捧杵:注想尾閭上第二節,氣從背上起,直通至指端。

第二段獨立金剛:注想項後,以意領氣,氣從足心起,到兩時梢,繞膻中經印堂通頭頂,下行到手,再歸丹田。

第三段降龍:注想頂後風府穴,以意領氣,從腹起,上到單手;然後單手緩緩下放,氣歸丹田。

第四段伏虎:注想風府穴,以意施氣,起於背,行至前肩,再由臂到兩手;然後收氣歸丹田,反復施之。

第五段天地躉:注想尾閭之前、腎襄之中,以意領氣從湧泉穴起,直通用身,行至百會穴;再放臂下行,經胸中線,下沉丹田。

第六段虎坐:注想臍前任脈穴,以意領氣,注貫全身,先經胸中線向上直達百會穴;後沉會陰,注兩足達湧泉穴;然後收氣歸丹田。

第七段龍吞:注想天靈蓋,以意領氣,從足跟起,經前中線直上頂巔;然後沉氣經膻中穴,下歸丹田。

第八段禦風渡江:注想臍後,以意領氣,從背上起,經脊中線直通頂上,達強間穴;繞百會,經膻中穴,下歸丹田。

第九段回回指路:注想命門腰間,以意領氣,從背中下經命門穴,岔繞環跳到陽陵穴,再達腳底湧穴;循路返上,經後正中線繞百會下行膻中,緩注丹田。

第十段觀空:注想指圈空處,以意領氣,發行通身,再收歸丹田。

三、打洗神通

每次行靜功完畢都要行打洗神通。起初用木槌木杵。五十日後用石袋。

先從右肩上均勻打下,至中指背,又從肩前打至大指背,又打至食指背又從肩後打至無名指背,又打至小指背。然後從後肩內打至掌內大指尖,又打至食指尖。又從肩下打至掌內中指尖。又打至無名指尖,又打至小指尖。然後用手揉搓。排打時必須按順序。每個手指都是從肩向下行。切不可倒打。每日行功三次,每次二個小時;行功滿百日後,方可再行左手打洗,與右手行功之法相同。行功日期是百日功滿。

四、動功十八勢:

靜功完畢後,手足骨髓之力已經充足,再接行動功,真氣就可以到達皮肉,內外相合了。行動功時,早晨仍服通靈丸,功畢仍行打洗神通。每日行功三次,十月功成。如果想要速成,可在行靜功百日之後加行此功,與靜功同時進行。此十八式動功早期稱其為羅漢十八手,有說羅漢拳即由此發展而成。

第一鶴舞式:面朝東南方向站立,兩腳距離六十釐米左右。足跟微向外,成坐馬勢。將氣提至胸前,雙手握固上抬平肩。雙臂曲肘掌心向前,十指相對向前托開,雙臂推直後,意想往後拉十下。然後雙臂收回。十指張開,下按,下按時意想非常用力。按至接近地面時轉腕托上,意想手托之物十分沉重。如此上下各三次。

第二龍舞勢:站立如前,兩手托開,然後雙臂向後外展至背後,順勢收至肋間,轉腕緩緩向前推直。如此共六次,三次推出時掌心朝前、十指向上。三次掌心朝前、十指相對。推出時都要掌根著力。

第三推託勢:站立如前,左手陽面向上托出,然後右手托開。左右兩臂伸直。兩臂用力一伸後,十指握拳抓緊緩緩收回來。再用右手先托出,左手托開,如此各三次。陰面同陽面練法相同,也左右各行三次。然後扭勢轉身。左右手選推各三推。

第四鳳凰單舞勢:站立如前,雙手握固置於胸前。雙手一轉,一隻手張開五指托上,一隻手握固貼於乳旁。左右各行三次,收回手後,兩手握固,曲肘上舉,然後雙手分開轉下,雙手合攏後,張開手接,向上直推。如此三轉三推。

第五虎盼勢:兩足尖斜向兩側站立。兩手握固,在胸前一轉,一隻手朝前伸出,手臂微曲,拳也向內微曲;另一隻手向後伸出,要點與前手相同。如此左右各換三次。

第六轉身勢:緊接第五勢,手臂收回後即身,將左手一扭,兩拳伸出,雙臂微曲如抱物之狀。如此左右各換三次。

第七轉環勢:站立如第一勢,先用左手手指張開,從內下側轉腕向後環轉,手臂向上時腕向內,三轉一豁九轉三豁,右手亦如此。再從外下側轉腕向內側環轉,左右兩手共十八轉。從內從外各九轉六豁。

第八進退勢:身體正立,兩手握固一扭,左足跨出一步。左手擊出,伸直。右手抱於胸前。左手一扭收回。右手擊出,伸直,右足跨出。如此前進三扭三拳,後退三扭三拳。擊出時,拳向內微曲。

第九開弓勢:站立如第一勢,氣歸小腹,雙足不可移動。右手在前伸直,左手在後曲臂,作開弓的姿勢,目視右手。第六開時,雙手收回換左手在前。每六開一換。左右各行三十六開。

第十童子拜觀音勢:雙足併攏,身體直立。兩手下叉平臍。反手上托至頭頂。神注泥丸,用意念將手伸十下。然後漸漸向前按下至地,神注湧泉。以意念將手伸十下。至極點後,徐徐立起。再轉臂叉下。如此十次。

第十一美女觀蓮勢:前足橫,外足直,雙足如丁字站立。兩手握固做憑欄之狀。轉身,心口對左足踝,左膝微曲。身體轉向右亦如此。左右各行三次。

第十二熊顧勢:並足而立,雙手握固,拳前伸,臂前垂,身前俯左右搖盪,頭左右轉看尾閭足跟三十六次。

第十三穩舉勢:一足站穩,一足勾轉按膝上,兩手扳之坐下立起。左右各三次。行之日久,骨節靈通,筋脈舒長,可以一足勾於頸上起坐方為全功。

第十四仙人反背勢:兩足一順一斜站立。將身體扭轉左右轉換。前進三步,後退三步。行之日久,胸可旋轉至正對背後方為全功。

第十五接賓勢:一足用力站穩。另一足屈膝,兩手扳足脛,徐徐下蹲。以屈膝腿膝蓋拄地。膝著地作聲,然後努力立起。如此左右各 三次。

第十六象立勢:兩足用力將身體左右擺蕩。兩手放直,隨身體擺蕩趁勢在面前旋轉,如轉大輪之狀。左右旋轉三十下。兩手並托上分開,左右圓轉,由高漸低,由低漸高。身體隨之起坐。共十四次。

第十七錦雉舞勢:雙足合併蹲下,如坐蓮花之勢。兩手握固,從胯間打下。趁勢掙起。起坐共六次。再以手握固,貼於乳下。兩足平立,將足跟上舉十四次。開始輕後來重。再將左手略舉,將右手勿轉向內,往斜後方蹬出。蹬出時足跟著力。左足亦相同。如此左右各七次。

第十八鶴立勢:兩手握固,一足立定,以一足灑之。左右各三換。每換各十四灑。

五、通靈丸方

選螯足俱全,殼硬健壯,每只四兩以上的深秋螃蟹雌雄各八只,同蕎麥面二升四合搗爛,加黃酒製成餅文化焙乾研末,當歸身灑淨。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酒淨;四味藥各四兩。都研成細末。以上各味藥用蜜和成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六十四次,用黃酒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