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

  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一門醫術,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大自然鬥爭中,無論是人與人爭或人與獸爭,總免不了產生筋骨損傷,當有損傷和病痛時,患者自覺地用手撫摸傷痛局部及其周圍部位。這種反射的動作逐漸發展成為自覺的醫療行為。再經不斷的整理、總結,就成為古代的推拿醫術。

  中國最有系統而且全面闡述中醫理論的古典巨著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篇提出: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中央,就是現在河南洛陽一帶,可能洛陽就是我國推拿的發源地。隨唐時期,推拿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個時期推拿發展除了軟組織損傷外,連骨折、脫位與其它內外婦兒等科都列入手法整復的範圍。明朝,太醫院設十三科進行醫學教育。其中將推拿與接骨獨立成科,而且按摩之名開始改成推拿」,例如小兒推拿秘旨小兒推拿方脈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書都是當時的代表著作。「一推、二針、三用藥」是我國傳統醫學治療疾病的步驟與模式,

推拿療法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所謂推拿,是推拿師用手或上肢協助病人進行被動運動的一種醫療方法。一般常用的有推、拿、按、摩、掐、滾搖、揉、搓、抖等幾個手法。在患者皮膚肌肉的點、線、面上進行推拿,以疏通患者經絡,滑利關節,促使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癒病痛的目的。

  推拿對許多病症確有療效,就局部疾患而言,某些病變出現皮膚顏色蒼白、枯燥、縮、弛緩的症狀,進行推拿可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增強患部氣血的供給,使之逐漸變為紅潤、光澤、豐滿,恢復了人體應有的生理狀態。再就一般全身性疾病和內臟疾患來說,如因寒邪侵入人體後,營衛失調,氣血受阻,經絡澀滯,出現怕冷十寒顫、身體疼痛等症狀,應用推拿療法,患者會有出汗與疼痛緩解等現象,通過推拿可以促使衛氣恢復其溫分肉、充皮膚,和司開闔的功能,所以能夠產生溫熱,驅散寒邪外出而取得出汗,止痛等治療效果。

  推拿能改善肌肉,筋腱或韌帶的機能,使人體伸縮活動功能恢復。如骨折、脫臼整復後期及痿促躄的患者,經常進行推拿療法,有利用於患肢功能的逐漸恢復而使動作轉為靈活。有人認為,若人體內某些腺管或經絡徑路的阻塞現象,可因為推拿而受到衝擊性震盪而疏通。如乳腺炎初期,乳房會腫痛,如進行輕拍、打肩臂,震動胸大肌可使乳腺淤積暢通。

  推拿可使腫脹消退,疼痛減輕或消失等效果,推拿某一部位時,常可影響周圍肌群收縮活動,這是肌肉筋腱活動力增強的具體反映,所以推拿療法能改變肌肉鬆弛等現象,並可消除病理狀態,促進正常生理功能和運動機能的恢復。

常用的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利用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來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推拿手法可達一百種以上,但常用手法則可粗略歸納為數類,以按提為主,如按法、拿法、掐法;以摩擦為主,如推法、摩法、搓法等;以振動肢體為主,如搖法、滾法、抖法、扳法等等。其操作要領簡述如下:

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

  推拿手法的熟練程度與如何運用對治療效果有直接影響。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作用。所謂「持久」是指手法能繼續運用一定時間:所謂「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力量,而這種力量又要根據病人體質、病症與不同部位來決定:所謂均勻,是指手法動作要有節奏,速度不要時慢時快,壓力不要時輕時重:所謂「柔和」是指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蠻力,變換動作要自然。以上各點是互相聯繫的。要熟練掌握各種手法,並能在臨床上靈活應用,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練習和臨床實踐,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應手。如醫宗金鑒說:「一旦臨床,機觸於外,巧生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推拿療法在操作要掌握一些要點,若能很好地掌握這些要點,治療收效較快;如果掌握不好或沒有按照這些要點操作,就可能出現某些不該有的反應。現簡介如下:

點、線到面,次序分明

  這是推拿操作次序安排的問題。某些病證,經過診斷後,決定採用哪一種適宜的推拿手法,治療時,必須按照操作的步驟進行。例如決定採取全身性的推拿法,從選定部位的一點和它的周圍開始,然後循著推拿線路延展到整個身體。這樣,身體受到推拿操作節律性地按撫而感到輕鬆、舒適愉快。

運用「八要」按步進行

  所謂「八要」,就是輕重、淺深、快慢、緩急等要訣。在推拿操作時,包含著一定的對立統一關係,它與手法和次序有關。「八要」之進行次序為:

  由輕而重;

  由淺而深;

  由慢而快;

  先急後緩。

靈活機動、臨症變通

  推拿治療的整個過程,要精細地研究疾病的特點,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及時決定適宜的治療方案。

推拿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適應症:推拿的適應症比較廣泛。如外感的發熱發冷、頭痛、頭暈,以及昏厥的急救:內傷雜病的慢性泄瀉胃脫痛、腰痛、遺尿、痺證:外傷科軟組織損傷、膀椎間盤突出、頸椎病、漏肩風、胸協迸傷、脊柱骨關節炎;皮膚科癱、腫、瘡、癤:小兒的疳積、急慢驚風、小兒麻痺後遺症;婦科的痛經等等。

禁忌症:推拿的禁忌症大致上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病程已久,患者體弱,禁不起最輕微的推拿、按壓,如不注意這些情況,太過大意地進行操作,就會出現眩暈、休克的症狀。

燙火傷患部不宜推拿;患部周圍忌重推拿。

傳染性或潰瘍性的皮膚病如疥瘡、無膿性瘍和開放性創傷,不宜推拿,但輕症或局限性的皮膚病,可不受這種限制。

懷孕五個月以下,或有懷孕徵兆者;經期、產後惡露未淨時(子宮尚未復原),小腹部不可推拿,以免發生流產或大出血。

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白喉等),各種腫瘤以及其它病情嚴重的患者,都不宜推拿。

極度疲勞和酒醉的患者,不宜推拿。

中國推拿學術流派的簡介

  滾法推拿創始人丁季峰原為一指禪推拿門人,臨床以滾法為主要手段,配合揉按拿捻搓和肢體被動運動而發明滾法。其特點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結合有關生理、解剖、病理等理論為實踐依據。經周密檢查之後,以輕巧靈活手法治療。因其接觸面積大,壓力也大而又柔和舒適有利於疏通經絡 ,行氣活血。其適應範圍主要有半身不遂、小兒麻痺、頸肩腰臀及四肢關節軟組織扭挫傷等。

  氣功推拿以山東馬萬起、馬萬龍兄弟為代表,其特點是強調整體觀念,扶正驅邪並以少林內功指導患者進行鍛煉。其手法包括擦拿(五指拿捏拿)、點(包括肘按)分、合、掃散、理、劈、抖、搓運、拔伸、擊(掌擊、拳擊、棒擊)等法。內科推拿另一特點是用濕熱敷及棒擊法配合治療。

  正骨推拿又稱正骨按摩、傷科按摩。是以矯正骨縫開錯、筋結筋歪等一類骨傷疾病為診治範圍的一種推拿方法。其基本手法為推拿按摩摸接端提八法。臨床應用可分為正骨手法和推拿手法然兩者又可配合運用。近代中醫正骨推拿名家有杜自明、黃東山、陸文。正骨推拿在治療骨傷疾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確運用正骨手法可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原、突者復平。正骨心法要旨說:手法各有所宜,其癒可之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點穴推拿或稱指壓推拿、指針療法。臨床上主要是以手指按壓點掐人體經絡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推拿方法。素問舉痛論中說: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本法特點是感應強、作用快、損傷小。基本手法是用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按壓穴位,可不動或撥動或顫動或滑行。此外,另有爪掐、肘壓、叩點、禔針。近代點穴推拿名派有鄭懷賢經穴按摩手法、按脊療法、胸穴指壓法與指壓麻醉法。

  小兒推拿或稱小兒按摩。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勺匙的周邊括擦患兒病變部位以治疾。晉肘後備急方介紹用捏脊方法以治療腹痛。唐千金要 方中介紹用膏摩小兒囪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風寒。唐外台秘要記載用按摩頭及脊背以防治小兒夜臥不安。宋蘇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療臍風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兒推拿專科。小兒推拿著作有三十餘種,現在尚存約十種。其中,針灸大成中的按摩經(1601年)為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著作。而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為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單行本)。

小兒推拿臨床特色:

是強調手法操作程序: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

是強調手法的補瀉作用:如旋推為補,直推為清。緩摩為補,急摩為瀉等。

重視膏摩的應用並根據季節和病症的不同,分別選用蔥薑汁,滑石粉或涼水等做介質進行推拿,可保護嬌嫩的皮膚及增強手法的療效。小兒推拿的對象一般指六歲以下,年齡越小療效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