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灵”民俗          来源:互连网 作者:何大江

四灵,是指我国传说中的四种动物,分别为:麟、凤、龟、龙。古人认为这些动物都是神灵之物,故称之为“四灵”。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这种信仰民俗,即所谓“象物”。《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玄说:“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四种动物,除了龟以外,其余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物,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些动物的形状都是十分神奇的,如凤,是由鸡头、蛇颈、燕颔和鱼尾等组成;龙,则是“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瓜如鹤,掌似虎”;麒麟则“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麟角,足象马蹄,尾象牛”。

这些集多种鸟兽形象为一身的神异动物,是我国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也是我国先民所幻想创造的一种综合灵物。古人假借一种自然动物、植物、生物为符号,来表示一个氏族或团体的血统,把它尊为保护神,顶礼膜拜,称为“图腾”,如:夏人以蛇(龙)为图腾,商人以燕子(也有人认为是凤鸟)为图腾,东夷族中部分民族以龟为图腾等。以后,由于部落经过战争,互相联合或吞并,各种图腾也进一步经过多次复合,因此产生了如龙、凤等奇异形象的图腾。有些则是人们由联想而产生的神物。

古人对“四灵”的神性,还有过解释,认为“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恶,龙能变化”(《礼记.礼运篇》)。

由于“四灵”信仰历史悠久,在民间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四灵”同时还浸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研究“四灵”,对于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揭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华图腾东方龙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许慎《说文解字》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罗贯中《三国演义》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外,最有名的是有关伏羲、女蜗“黄土作人”、“作八卦”、“女娲补天”、“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等等神奇传说了。他们二位代表着近百万年原始历史的最早期的中国远古文化。而作为远古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真正远古时代人们的信念中,伏羲和女娲都是巨大的龙蛇。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说:燧人氏的时代,诞生了伏羲,人的头,蛇的身子。女娲氏承袭了伏羲氏的制度,也是蛇的身子人的头。据郭璞注的《山海经》说:女娲是古时的神女而称帝,她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一天当中有 七十次变化。

女蜗的名字最早出现于《楚碎.天问》中,屈原问道:女蜗用黄土造就了人类的身体,而她自己长着人的头,蛇的身子。一天70次变化的身体又是谁造就的呢?东汉人王延寿的《兽灵光殿赋》中也写道:“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在汉代石刻画像和砖画中,常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蜗交尾像,形象地证实着“兄妹为夫妇”的伏羲、女蜗是一双巨大的龙蛇。

而且更有趣的是,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许多神也是“人首蛇身”或“龙形”。在雄伟瑰奇的《山海经》中,还有共工、相柳、窫窳、贰员等都是人面蛇身;雷神、烛龙、鼓等都是龙身人头。而轩辕国中每一个黄帝子孙也都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战国时代魏人着的《竹书纪年》中说,属于伏羲氏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屠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也是一大群龙蛇。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曾经将《山海经》里所见的人面蛇身或人面龙身的神列一总表,并且指出: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狗的尾,鹿的脚,狗的抓,鱼的鳞和须”。

可见,这条巨大的龙蛇,其实就是远古时代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的一个共同图腾、符号和标志。图腾,是原始人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者自然现象,他们认为这些“神物”就是自己的祖先或保护者,这个氏族就是从这种神物中蘖生出来的。中国最大的“神物”——龙,就是蛇的图腾化。最早的龙就是有角的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龙”字都是如此。

原始人对于他们的图腾是极端崇拜的,所以在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是“龙蛇”或者是“龙蛇后裔”。《路史.后记》注引《宝椟记》说,天帝的女儿在华胥之渊游玩,感蛇而怀了孕,经过十二年生下了庖(伏)羲。

这种人类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由原始图腾崇拜积累起来的迷信,产生了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并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龙的形象也就成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统治的象征。天子的礼服上面卷龙,称为“衮龙袍”,天子的仪仗有龙旗,起居处叫“龙庭”,坐的位置叫“龙位”。《史记》中刘媪感龙而生下了刘邦这一类有关“龙种”、“真命天子”的神话传闻,更是史下绝书了。这是原始人对龙蛇图腾崇拜历史发展的一方面。

但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方面却是,中国远古时代人们对龙蛇图腾的崇拜,作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这个民族传统,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流传至今的春节耍龙灯(龙舞),其实正是原始人崇拜龙蛇图腾的巫术礼仪遗痕演化而来的。旧时有的地方还有舞龙祈雨的风俗。今天,龙舞则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巨龙已经腾飞。

 

百鸟之王金凤凰

凤凰,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就作为“龙、凤、麟、龟”四灵之一。

凤凰,是东方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氏生鸟”;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而且它还曾是中华民族古代人民作为神鸟、灵鸟而共同奉祀的一种原始图腾形象。

凤凰的神话传说,最早流传东方,因此有“东方神鸟”之称。古阿拉伯的神话认为凤凰是一种长生鸟。古埃及传说认为,凤凰和鹰一般大小,全身长有金色的羽毛,闪光的翅膀,斑斓的外表,鸣声悦耳,能给人降福添寿;同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只凤凰,它可以存活整整五百年;临死之时,凤凰就采集芳香植物的树枝和香草,营造一个巢,然后点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只幼凤凰诞生了——新生的幼凤凰就将老凤凰的骨灰装进蛋中,在蛋上涂上防腐的香料油,带着它飞到太阳神赫利帕里斯那里,由太阳神将它放在太阳庙的神坛上。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神话。

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在30年代就曾以这个东方神话传说为题材,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抒情诗《凤凰涅盘》。通过凤凰集木自焚,又在烈火中再生的描写,预示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

  十二月里腊梅香,百鸟齐来朝凤凰。

  白鹤孔雀凌空舞,百鸟朝凤呈吉祥。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在江南的《百鸟朝凤》的民间歌谣。反映了我国人民是如何尊敬地将《百鸟朝凤》当作吉祥喜庆的象征来讴歌传颂的。正如《诗经》所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隽秀娟美,仪态万状的凤,一方面被封建帝王所御用,一方面已摆脱宫廷的束缚,高飞远走,追求光明,在民间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因此,使我国民间产生了不少关于“百鸟朝凤”的优美传说故事。

有一传说:很早以前,百鸟欢乐歌唱,无忧无愁地生活在大森林里,有一只穿戴朴素,名叫凤凰的小鸟,它不象其它鸟儿那样,吃饱了就玩,而是从早到晚,忙忙碌碌,采集果实,还把别的鸟扔掉的果实,一颗颗收藏在山洞里,尖嘴利舌的喜鹊讥笑它是“财迷精”,笨嘴拙脑的乌鸦讥刺它是“大傻瓜”。但凤凰既不生气,也不答理,照常辛勤奔劳。不料有一年遇上大旱,森林里草木枯萎,百鸟找不到吃食,有的饿得头昏眼花,有的饿得奄奄一息。这时,凤凰将自己多年积存的吃食,分给百鸟,终于使大家度过了难关。百鸟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每只鸟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做成一件五光十色、绚丽耀眼的“百鸟衣”,献给了凤凰。从此,凤凰成了最美丽的神鸟,并被推举为“百鸟之王”。每年凤凰生日,百鸟都要飞来向凤凰祝贺。

在民间传说《凤凰到此》中的凤凰,被赞颂为给人民带来幸福与欢乐的瑞鸟。这是篇流传福建畲乡的传说。它记述畲族一家母子,救了一只受伤的凤凰,凤凰伤愈后,为了报恩,给他们母子带来丰衣足食,还以自己头上的头髻和尾巴,送给这家新娶的姑娘。从此,畲族姑娘就有了凤凰装。未成年姑娘是小凤凰打扮,成年姑娘是大凤凰打扮,老年妇女是老凤凰打扮,形成畲族妇女的服饰习俗。而且,畲家婚娶喜庆之时,还要在厅堂上贴上“凤凰到此”的大红字。畲家俗语儿:“谁家有了凤凰,谁家就有了衣食,有了媳妇。”

“凤凰于飞”,“凤求凰”,这些成语,民间一直比喻男女爱情和夫妻和谐。汉代还流传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少年家贫。一天,他被一个叫卓王孙的大员外家邀去陪客饮酒,无意中发现卓王孙有一个在家寡居的年轻女儿,叫卓文君。相如一见钟情,就弹起凤凰琴,唱起“凤兮凰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表示爱慕之情。卓文君听了十分感动,于是连夜随司马相如私奔,结成一对恩爱夫妻。因此,“凤求凰”就被民间用来比喻青年男女的爱情。

我国民间传统,总把凤凰与喜庆结合在一起。把结婚之喜,称“龙凤呈祥”,新娘要戴“凤冠”、“凤钗”,拜堂要点“龙凤花烛”,喜筵上要吃“百鸟朝凤”等吉利名菜。新房中的一切家具、日用品也爱用有凤凰图案的装饰,诸如织有“凤凰牡丹”,“双凤团花”的被面、帐帘、台布,雕有凤凰的大床、高厨、台灯;画有凤凰的茶杯、茶盘。甚至装喜糖的塑料袋,也印有龙凤图景,称为“龙凤喜糖”。

民间传统的元宵灯会,也少不了凤凰灯、“百鸟朝凤”灯。而且把凤凰灯作为百鸟灯中第一盏。

作为原始初民保护神的凤鸟,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利用“龙”作为“真龙天子”的同时,也把“凤”,作为自己高贵、尊严的象征。传说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时,天下升平,臣民欢庆,连百兽也齐来庆贺,凤凰也飞来朝队。

历代统治者还将“凤”作为皇家女子的祥瑞化身。《东周列国志》记载,秦穆公有一个弄玉的爱女,姿容绝世,聪明过人,擅长吹笙,其声如凤鸣。秦穆公专门为她在雍宫内筑了个凤楼,楼前修了一座凤台,供弄玉吹奏。弄玉及笄后,发愿要找一个能吹笙的男子为丈夫。后来,有个叫箫史的,善吹萧,“才吹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二曲,彩云四合,奏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于是一见钟情,结为夫妇。有一天,皓月当空,夫妻在月下吹萧弄笙,一时,彩云朵朵,引来了紫风和赤龙,便双双脱离人间,乘龙跨凤,驾云仙去。后来,人们就把好女婿称为“乘龙快婿”。秦穆公还在宫中建了“凤女祠”,来祭祀爱女。“凤凰台上忆吹萧”也就成为宋词牌曲名而留传后世。从此,萧就美称为“凤凰萧”;笙箫细乐,称为“凤吹”:把音律也比喻为凤凰的鸣声,称为“凤律”:宫中吹奏细乐的宫女队伍,称为“凤队”。同时,还把凤凰降临过的京城,称为“丹凤城”。以后,历代帝王都把京城称为“凤城”。唐诗中的“丹凤城南秋夜长”、“银汉遥应接凤城”,就是指当时的京城长安。

我国历史上的武则天、慈禧等女皇和皇后,也都以“凤凰”自居,甚至还编造出“凤胎”、“凤体”等传说故事。传说慈禧太后的父亲是正黄旗的叶赫那拉.穆精阿。他的妻子,在浙江平湖乍浦旗营,见一凤凰飞来,停在营地梧桐树上而诞生了慈禧。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凤凰墩”的传说。历代以来都把皇后的容貌,称为“凤姿”、“凤仪”,皇后戴的冠饰,叫“凤冠霞帔”;生的子女叫“凤子凤孙”;皇后下的诏书,叫“凤诏”;皇后乘坐的车叫“凤车”或”凤辇”;皇室内接近皇帝皇后掌管中枢机要的中书省,称为“凤凰池”;皇宫内的楼阁,叫“凤楼”。

凤凰,其实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禽鸟,它只是古代人民幻想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图腾形象。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曾经是鸟类图腾族,这个鸟就叫做“凤鸟”。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史记.殷本纪》记载了殷契的母亲开山祖简狄,吞下玄鸟之卵而生契的故事。《诗经》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的就是这件事。玄鸟就是凤凰。由于殷契是殷商的始祖,因此,殷商崇拜玄鸟图腾。这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上,就可以看到上面铸刻的凤纹图案。

至于玄鸟的形状、颜色和习性,历来记载,众说纷纭。《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凤凰鸟,产生在貊国的东北方,其文彩有红、黄、青三种颜色,非常美丽,身朝东方。《拾遗记》中又说,凤凰有五种不同的颜色。有的古书认为,凤凰食玉,产卵,其卵可餐,美味可口。而有的古书又说凤凰食虫,其声如铜铃,响彻四方,所以有“凤凰龙啸”之说。东汉以后,凤凰的形象,才慢慢形成现在的样子。《说文》说,凤凰是“蛇颈鱼尾”、“龙文虎背”、“燕颔鸡喙”、“身体却象麟”。晋代郭璞注《尔雅.释鸟》也说凤凰:鸡头,蛇颈,燕颔,虎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不过,可以肯定,跟古代的龙图腾一样,这个凤鸟图腾,可能也是各类动物图腾溶合而经过后人不断幻想加工而成的一种形象。

以后,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合并溶合。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鸟岐山”的瑞应,才能兴周灭商。而龙、凤也就作为“华夏文化”被保留下来。龙凤从此合成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年来凤凰与龙总是形影不离,延续至今。

 

瑞兽麒麟献吉祥

唐代,武则天在她母亲的墓前,用石头雕刻了一头高大威武的麒麟,作为守陵之兽。它的形体雄伟丰满,平仰的颈部长着微曲的一角,双耳平翘,双目有神,圆蹄子,长尾巴,身上两边还有云状飞翼,说明这是能够飞腾天空,穿行日月的神兽。

早在周,我国就有麒麟的传说。当时,麒麟和凤、龙、龟,并称为“四灵”,又为“四灵”之首。它的具体艺术形象,最早可能自秦始皇的陵墓石刻,但目前已无法见到。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唯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记载最详细的是《毛诗正义》,书中说:“麟,麋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民间俗称“四不象”。

实际上,麒麟这种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幻想、神化和美化了的“灵物”,主要是历代统治者在心理和政治上的需要,并藉此歌颂盛世。历史上“西狩获麟”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春秋》中记载:哀公十四年春天,在西部狩猎,捕获麒麟。此事被孔子知道后,十分哀伤,他流泪悲叹周王室,注定要衰亡。因为古代认为麒麟是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瑞兽,它被射死捕获则被视为是凶兆,也是王室将亡的预兆。因此,孔子就中断了他的《春秋》写作,后由其弟子续成。因此,后人称《春秋》为《麟经》,也称《麟史》。从这点可看出,那时对麒麟的信仰已经很深了。

传说中的麒麟,性格温良,“不履(踩)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生肉,是“设武备而不用”的有德性的“仁鲁”。因此,历代帝王都爱麟。把它的出现,视为国之奇瑞,以示自己皇威显赫,诏世清明。汉武帝也曾获过白麟,为此更改年号,并铸黄金为鳞足马蹄之形,被称为“麟趾金”,俗称“马蹄金”——根据汉墓发掘的实物来看,宽在六厘米左右,厚达二厘米左右,重约半斤,相当于当时的一斤。汉武帝还令丞相萧何在长安的未央宫中,建造了一座麒麟阁,阁上挂了霍光、杜延年、张安世等十一位功臣图像,以此表彰他们的功绩,唐代诗人杜甫曾为此发出慨叹:“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麟现”被宣扬为圣王的“嘉瑞侦祥”,是太平盛世降临的象征。

民间也视麒麟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在江南地区,每逢春节,人们便抬着用竹骨纸扎的麒麟,配上锣鼓伴奏,依次到各家门前演唱,以示祝贺,俗叫“麒麟唱”。其内容大都为祝贺新年,也可唱生产农事,也可咏叹古人,也可以讲唱故事。被贺人家都欢欣地认为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吉样。

但最普遍的是所谓“麒麟送子”的习俗。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位画师,老而无子。画师偏爱画麒麟,屋里挂满他所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麒麟。有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闪闪的麒麟,身上驮着一个小孩子,朝着他走来。画师一高兴,笑醒了,原来是场梦。第二年,他老伴便得一“老来子”,生下后,聪明绝顶,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称这孩子为“麒麟童”。于是,这一习俗就在民间广泛传开了。每逢春节,民间有张贴《麒麟送子》的年画和举行“麒麟送子”的习俗。前者画面主题突出,描绘生动有趣,画面正中是个匹龙头、狮尾、鹿身、细腿、马足、全身披甲鳞的麒麟,背上驮着一个手抱莲蓬的儿童,寓“连生贵子”之意。后面跟随送子的女子,穿戴华贵,温柔可爱。背景则是祥云缭绕,充满着“天赐贵子”的喜庆吉祥气氛。后者是在春节时,走纸扎麒麟(下巴上有许多胡须):上门演唱时,那些未生孩子的妇女或者才过门的小媳妇,往往被一些大嫂们,连拖带拽的把她们推到“麒麟”面前拽胡子。据说是拽一根就能生一子,拽二根就生双胎。在戏耍麒麟时,旁边则有人唱着“早生贵子早得福”、“寿比南山不老松”等一类吉利话。唱完,每家都得给钱致谢。

麒麟,本是人们幻想所塑造的奇兽,是不足为信的。旧时由于符合农民祈求多子多孙的心理而受到欢迎。但麒麟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它仍然为人们所熟悉,所喜爱。至今民间还有把麒麟刻为小挂件,给孩子们套在颈上,以祈求幸福和健康的习俗。丰富多彩的麒麟艺术造型,反映了我们传统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术水准,并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珍贵财富。

 

天下之宝龟神灵

龟,是我国龙、凤、麟、龟四灵之一。四灵中的龙、凤、麟都是神话中的虚拟动物,并不存在,只有龟是唯一与人类关系密切,自然界实有的动物。因此,龟的被神化,要比龙、凤、麟被神化的时间早得多,至少在殷商时期,就有神龟知人情、知吉凶和可以充当神与人之间媒介的信仰,而成为我国原始宗教中先民崇拜的神灵动物——神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将龟视为神物。早在原始社会,龟已作为鲧氏族部落的图腾而加以崇拜。但是,以龟的自然特性来看,它体小貌丑,生活水中,与人的生活十分疏远,很难与其具有知人情、知吉凶的神性联系在一起。那么,龟是怎样被神化而具有上述神性的呢?《史记.龟策列传》记载着这样一个古老故事,传说古代有位南方老人,因为南方地气潮湿,他就用四只龟来支垫床脚。经过二十多年,老人死了,后人搬移他的床铺,发现四只龟经过20多年的不食不动,照样活着。于是,知道龟能运气长寿。因此,将龟视为长寿的象征。民间常用“龟龄鹤寿”、“龟鹤延年”,来比喻人之长寿。古代学者认为:古人或许就是根据龟的天年老寿这一点,而引伸出其经历长、阅历多,所以有能知未来的灵性。后又进一步把龟变成了人与神的媒介灵龟,认为灵龟来自天上。《龟史记.策列传》记载:“元王曰:龟其神灵,降于上大。”

因为龟是天下之宝的神灵,具有所谓降于上大、知天之道等等神与人之间媒介的神性,殷王室就用龟甲来进行占卜。殷时,为了取得具有灵性的龟甲卜具,要举行十分神秘而隆重的仪式。《史记.龟策列传》记:宋元王得到一只大龟,十分高兴,感谢上天赐予神龟。择定吉日良辰,群臣斋戒,由王室人员沐浴跪拜,祭祀天日。然后提出占卜的问题,如祭祀、战争、饮食、宴会、气象、农业收成、狩猎、行旅、灾祸,福佑、奴隶逃亡等等,巫师就用烧红的木棍,烧灼龟甲,使发生爆裂而产生裂痕,这就是所要祈求的兆象,称为“龟兆”,来判断吉凶。龟甲占卜后,还要在龟甲上契刻上卜辞。这就是现在从殷墟中大批出土的甲骨文了。

我国历史上,龟曾普遍受到过人们的崇敬。龟曾经与城市、帝位、官爵、货币、人名、山川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有过一段显赫一时的光荣历史。

龟在历史上曾作为城名。《搜神记》就有“龟化城”故事的记载。相传春秋战国时,秦惠上廿七年,张仪、司马错取蜀后,在成都筑城,屡建屡毁。这时,有一大龟浮出江面,沿着原有子城爬行至东南而毙。张仪问巫师,巫师告诉他:“可依龟行筑城。”最后,成都城终于筑成。于是,成都又有“龟化城”或“龟城”之称。这段记载已将龟神化了。

龟也曾与帝位、官爵、货币发生过密切关系。《周札.春官》中就有以龟命名的“龟人”,掌六龟之属,有祭祀,龟人就奉龟前往,以示祭祀的隆重。汉朝时,还以元龟铸九鼎,称为“龟鼎”,作为国家之守器,以喻帝位之所在。帝王迁都,必先迁移龟鼎。当时,诸侯、丞相的官印,都用黄金铸成的金龟作印纽。古代虞夏时,还曾以龟贝作为货币。到了汉朝还以银、锡、白金来铸成“龟币”。唐朝,“龟袋”又作为爵位高低的佩饰,三品官以上佩戴金龟,四品官佩戴银龟,五品官佩戴铜龟。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在长安街头邂逅李白,相邀酒楼,因为贺身上未带分文,就解下金龟来换酒吃,与李白一醉方休。“因解金龟,以酒为乐”,已成为文坛佳话。

龟,还用于天文上。古人把天均分为四个主要的“宫”,分别以一种动物命名,即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玄武,就是龟的美称。玄,是龟背上带黑的颜色;武,形容龟的硬甲,可以抵制外侮。后来,道家又把“北宫玄武”改为“北帝玄武”。各地的北帝庙实际上就是“乌龟庙”。广东佛山的北帝庙(即祖庙),殿前水池就浮着一只大型石雕乌龟。

古人对龟很崇拜,不但不避讳龟,反而喜用“龟”字取名,象征长寿。如《左传》宋国有公于围龟;汉朝有陈龟、朱龟;三国曹魏有刘龟;南北朝元魏有叱列伏龟。唐朝以龟为名的人更多,最著名的有音乐家李龟年和文学家陆龟蒙。最富有情趣的,当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隐居绍兴时曾以龟壳做了顶二寸多高的冠,自称为“龟屋”。他在《近村暮归》一诗中说:“鲎樽恰爱三升酝,龟屋新裁二寸冠。”陆游还取龟贵、龟闲、龟寿三义,称自己所居为“龟堂”,“鼻观舌根俱得道,悠悠谁识老龟堂”,指的就是此事。

此外,龟与山川、古迹也有联系。从西安的碑林到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有不少著名的碑碣,都是安在石刻龟背上的,所谓“龟趺负穹石,浮语极褒侈”的出处就在这里。至于用龟来命名的山川地名,如龟山、龟川、龟谷。在四川、山东、安徽、湖北各省都有。

我国民间,尚有养龟、食龟、玩龟等风俗。江南人家喜欢在庭园或天井中养龟,因为龟能吞食蚊虫,又能预测晴雨。有的富庶人家还有饲养绿毛龟的习俗,在玻璃的缸盆中饲养一只绿毛龟,小如金钱,象一块碧绿的翡翠钻嵌在晶莹的水中,既清醒悦目,又被视为延年益寿的吉祥之物。

由于龟肉富有营养价值,民间把龟肉当作珍贵佳肴,吃龟习俗也很普遍,浙江东阳等地还将“清炖龟”、”红烧龟”,作为美食名菜。也有将龟作为药用。如生痔疮,食龟可止血消肿。龟壳,可制“龟胶”,是冬令滋补品。医学证明乌龟有增强身体抵抗力,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龟外貌不扬,看起来动作迟纯,但活动起来灵敏又轻巧。民间也有利用龟的聪明,用来作为游戏娱人的。早在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一书中,就记载了一则“龟塔”的趣事。说他在杭州曾经遇到过一个弄禽的艺人,养着七只乌龟,一只比一只大。艺人把乌龟放在桌上,击鼓相催,最大的一只先爬到桌子中央伏定,第二只,第三只……一只只依着大小次序跟着爬到前一只背上,到第七只也是最小的一只爬上第六只龟背后,就头朝下尾朝上的竖立起来,好象一座七级小宝塔,称之为“乌龟迭塔”。

龟,在古人的心目中有显赫一时的崇高地位,但是,为什么到了后来,龟的时运逐渐不济,不知不觉地走向下坡路,而且,悄悄地蜕变为嘲骂、调侃人的戏语了呢?

“乌龟”一词变为詈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唐代。因为唐时乐户妓院里的人,头上都戴着绿头巾,而龟头也呈绿色,所以,民间都戏把乐户妓家的人叫“龟”,而大凡妓院乐户之家的妻女都为歌妓,因而后人就把放纵自己妻女卖淫者,称为“乌龟”。直到现在,江浙民间还沿用“绿头巾”一同来代称“乌龟”,用来骂人。

元朝也有人用龟来作为嘲骂人的话,陶宗仪在《辗耕录》里记载了一首当时人戏谑破落子弟的诗,内有“宅春多为掌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等语。民间俗谓兔望月而孕、比喻妇女未嫁野合而有子,因而“兔崽子”就成了一句骂人的话。诗内的“缩头龟”,显然也含有舍人明知老婆有外遇,而惧内的贬义。

明时将龟作为戏弄之语,也屡见不鲜。民间传说,明初才子解缙以诙谐幽默著称。一次,他的岳父丞相做寿,他送去一副戏谑的寿幅,上写着:“真真首相,老老元臣,乌纱盖顶,龟鹤遐龄。”他的岳父看了十分高兴,后来经人指出,横读是“真老乌龟”,才知被解缙戏弄了。所以,清初人诗人王士慎在《池北偶谈》中推断:“讳龟自明始”。可见从元到明、清,民间对龟的隐义看法,已和今人的理解,大致相同。

 

...上述数据,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