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情緒是生理與心理的橋樑 情緒是大腦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情緒與機體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良好的情緒能促進食欲、改善睡眠,能使心情舒暢、精神煥發,呼吸迴圈有力,血壓平穩。惡劣的情緒會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寧,或垂頭喪氣,或爆跳如雷。從而頭昏胸悶、呼吸不暢、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因此,情緒是心理與生理間的橋樑。 正常有序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寧靜、穩重、和諧的心境,這種心境能保持強有力的生功能。此時機體處在最穩定狀態:內分泌活動良好,免疫力強大,植物神經平衡,機體代謝旺盛。
心理與生理通過下丘腦相聯繫。下丘腦有三條主線;免疫、內分泌和植物神經。所有的情緒活動都會引起下丘腦三條主線的生理反應。爆怒會交感神經高度緊張興奮,結果心跳加快、血管收縮、面色蒼白、血壓上升。悲傷焦慮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食欲減退,吸收不良,軀體消瘦。長期嚴重的抑鬱還會導致免疫功能減退,癌細胞滋生。
修心養性,學會自我調控情緒,將越來越成為養生的重要手段。除了正確對待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及挫折,還要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去解脫挫折,戰勝挫折,塊速恢復一時失常的心理平衡。如能常戰常勝,定能健康長壽。 什麼叫免疫性疾病 “免疫”是人體極其重要的自衛功能。人體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能抵禦種類龐大的各種疾病。 免疫力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細胞免疫,一是體液免疫。前者由T細胞組成,後者由免疫球蛋白組成。一旦當異體物質,如細菌和各種異性蛋白侵入機體和危害機體健康時,免疫細胞就會將它們包圍、分解、吞噬予以消滅和清除,免疫球蛋白就會大量製造變成抗體加強對入侵者對抗。這就是正常人的免疫力和免疫的方法方式表現。 正常的免疫是適度的及時的,在高級神經中樞調節控制下進行。如果調控失常,也會出現和發生不正常的免疫反應,這時不僅對機體無益,甚而會損害機體,形成新的疾病。這種病就稱之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過度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大量免疫細胞和免疫球蛋白堆積所致,從而損害了正常組織,使之發生病變和功能損害。發生在皮膚,就是過敏性皮炎和各類皮損,發生在關節就是關節炎,發生在腎臟就是腎炎……。紅斑狼瘡也屬於這類疾病。 這一類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有很多研究和假設,但與中樞的調控失調肯定有關,與心態的失調和情緒的緊張、焦慮有很大關係。高科技高腦力活動的社會,生物因素(如細菌感染)和營養不良等疾病已大為減少,而心理生物社會綜合因素的疾病卻大量產生,病譜、病種發生了變化,免疫性疾病的增加就是其中之一。 免疫性疾病一旦發生,除了中西藥物治療以外,保持心態的平穩和安寧,也是康復的重要因素和環節。越是緊張、焦慮,病不僅難以治癒,甚而會使病情加重。因此懂得一些免疫性疾病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緊張綜合症 緊張綜合症是一種心理--生理雙重紊亂的病態綜合症。是一個人由於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後,促使心理、生理雙重功能異常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症狀的病態綜合症。這種病,由於其涉及的系統較多,有神經系統的、循環系統的、甚至內分泌系統……,因此症狀、主訴極多,初看似很複雜,醫生一時常很難下確切的的診斷;治療也就比較紊亂。但如果醫生能正確把握它,那治療和治癒也並不太難。 什麼是緊張與壓力?緊張與壓力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正常,一是異常。正常者是一切正常行為的動力來源。異常者是心身失調的表現。人無緊張與壓力難以進步與發展。但異常的緊張與壓力卻會帶來心身的損害。異常的緊張與壓力是一種情緒狀態,是一種情緒失調心身不和諧的表現。這時人就會感到極其的不舒服,會頭暈心慌,會思維混亂,會失眠;這是種心理功能與生理功能背離的現象。當人在情緒上感到緊張與壓力時,是因為生理上植物神經失去了平衡,交感神經處於過度緊張,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所引起;這種生理狀態的人會處於一種異常的難受的亢奮:全身肌肉緊張、血壓上升、呼吸不暢,思緒不能安寧、難以入睡。 人為什麼會發生異常的緊張與壓力呢?這主要是:一、心身的關係沒有處理好;二、認知有偏差。正常人的心身是協調的,身處在心的控制之下;心就是腦,就是“心理功能”。用腦必須有度、有序、有律,有弛有張,勞逸必須結合,這樣的用腦,腦才不會疲勞,對生理的控制才不會失調。心身才能和諧統一;才不會產生異常的緊張和壓力之感。其次是認知問題。人對事物的認識每個人不完全一樣。同樣一件事有的人總是匆匆忙忙,認為時間不夠用,必須用加倍的緊張才能完成任務;有的人則認為合理安排時間,分清主次,主要解決了,其他也就會迎刃而解,因此篤悠悠,毫不緊張。 所以要解決、處理、控制異常的緊張與壓力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調節心身的關係,尤其是要學會正確的用腦。當緊張與壓力發生時,首先要讓腦放鬆,暫時丟開緊張的事,去運動、去娛樂、去聽音樂……,以使交感神經鬆弛下來,使血中腎上腺素濃度降下來。二、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學習,去重新正確地認知事物。 緊張綜合症的發生機理需從心理與生理兩方面去理解。心理方面情緒是一個重要因素。情緒是大腦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而情緒與機體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良好的情緒能促進食欲、改善睡眠,能使心情舒暢、精神煥發,呼吸迴圈有力,血壓平穩。惡劣的情緒會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寧,或垂頭喪氣,或爆跳如雷。從而頭昏胸悶、呼吸不暢、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因此,情緒又是心理與生理間的橋樑。正常有序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寧靜、穩重、和諧的心境,這種心境能保持強有力的生功能。此時機體處在最穩定狀態:內分泌活動良好,免疫力強大,植物神經平衡,機體代謝旺盛。 心理與生理是通過下丘腦相聯繫的。下丘腦有三條主線;免疫、內分泌和植物神經。所有的情緒活動都會引起下丘腦三條主線的生理反應。暴怒會使交感神經高度緊張興奮,結果心跳加快、血管收縮、面色蒼白、血壓上升;悲傷焦慮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食欲減退,吸收不良,軀體消瘦。長期嚴重的抑鬱還會導致免疫功能減退,癌細胞滋生。 威脅現代人健康和壽命的、已從細菌、病毒、理化、生物等外在因數轉向緊張、焦慮、急躁等內在的情志失常和心理衝突,以及一切引起這些情緒變化的心理、社會因素。這也是緊張綜合症發生的主要根由。情緒的激烈變化必將導致植物神功能紊亂、內分泌活動失調以及免疫力下降,更進一步會導致心身雙重損害,從而發生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心電生理紊亂心律失常、冠心病、中風及至癌腫的形成。 修心養性,學會自我調控情緒,將越來越成為養生的重要手段。除了正確對待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及挫折,還要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去解脫挫折,戰勝挫折,快速恢復一時失常的心理平衡。如能常戰常勝,定能健康長壽。這也是避免和預防緊張綜合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心靈的探索--潛能的發揮 如今人類已經能製造乘載四、五百人的並在天空中象鳥兒一樣飛翔的航空器,能製造長年累月地在深海中遊弋的核潛艇,能製造運算速度以億次為單位的電子計算機。人類的資訊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更是一日千里。這足以證明人類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探索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同時不滿足征服地球的人啊,又把他自己的腳印踏上了月球,而目光卻盯著火星以及那遙遠的太空星際宇宙,我們對人類的成就感到驕傲! 可是人能征服自己嗎?能把他自身的潛能開發出來嗎? 生活在現代城市裏,對於有“正常標準”的現代人,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工人、農民、企業家、軍人、大學生等等。可是對於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怎樣開發人的潛能等問題人們知之甚少。其實這一點在哲學上已有一些概述:英國學者T布贊認為“人的腦子如同一個沉睡的巨人,”學者奧托描繪得更詳細些,他也指出:“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們能迫使我們的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學會四十種語言,將一本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還能學完幾十所大學的課程。”著名人文學家馬斯洛在其《人的潛能和價值》一書中提到:“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只是發揮著自身潛力的很小一部份,小如芥豆之微……,希望諸位去不斷發揮自己的潛力,進行那人生旅途上最激動人心的探索。” 學者們基本上都認為人的潛能無限,即然人的潛能無限,那為什麼現代人的能力只發揮了這麼一點點呢?一些學者的說法是:壞的習慣,貧乏的文化環境以及人對安全的需要和對其他較低級的需要是阻礙人潛力發揮的因素,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人潛能發揮的最大障礙是人所處的社會以及這個社會是否給人提供了發揮潛能的條件,場所和機遇,他們強調社會制度是阻礙人潛能發揮的根本因素。可是潛能既然是人生命個體所固有的東西,它不能發揮出來必有其內在因素。而以往的學者們所注意的僅僅是諸如文化環境,社會制度等等的外在因素。 在探討人的潛能之前,有必要探討一下人性的善惡。對於人性的善惡,古今中外的學者們不外乎有以下幾種說法,而且各有各的理由:人性善論,人性惡論,人性無善無惡論,人性有善有惡論。而這裏卻從另一角度去考慮人性的善惡,善與惡本來是一對意義相反的形容詞,對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積極作用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善,反之為惡,惡象徵著個體生命被殘殺及被毀滅。從這意義而言,人性善就意味著人生命個體本身有希望生存與發展的願望。如果人性是惡的,那麼就意味著人生命個體註定要被殘殺及毀滅,也就是說人類註定是要被滅亡的。可是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人無時無刻地在謀求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這足以證明人性是善的。而認識這一點對開發人的潛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的生命過程中,人腦就好象一台精確的答錄機錄影機一樣,把個人一生中經歷的所有事件都記錄在案。讀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人都會注意到人的誤聽、誤看、筆誤、口誤等現象,導致人這種“心靈失誤”的現象的根源心理學家鼻祖佛洛伊德認為是人心靈中的潛意識。可是潛意識是怎樣在人腦中起作用呢?我們先看看人的生命過程。人的生命應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經過母親溫暖的子宮懷胎十月,到呱呱啼哭的嬰兒出生,從天真無邪充滿浪漫的幼稚園兒童,經過小學的門檻背著書包走向中學,經過中學的洗禮,到邁向大學和社會,這時他已是一個青年了。從英姿颯爽的青年到有豐富社會經驗的壯年再到滿面鄒紋的老年至死亡。在這個過程裏,人必定經厲過許許多多的幸福與歡樂,也必定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肉體痛苦和精神創傷。每當受傷而遭受痛苦昏迷時,他感觸到的所有東西--聲音、視像、嗅覺、觸覺、溫度、濕度、節奏感等--都將成為潛意識存在於他的大腦中。請注意,正是這些肉體痛苦和精神創傷伴隨著當時人的情感,形成了人的潛意識。而造成人誤聽、誤看、口誤或筆誤等心理現象的潛意識,在其產生的事件中必有“聽不見”“看不清”“聽不清楚”“說不清楚”等否定意念詞語。 人腦就象一台精密的電腦,它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搜集資訊,再根據這些資訊做出相應的判斷。可是由於潛意識中的各種否定相反等意念存在,人腦在判斷所接受的資訊時受到影響,而出現判斷錯誤。這就是潛意識在人腦中所起的作用。相對于人心靈來說,誤聽、誤看、口誤、筆誤等心理現象只是潛意識影響心靈工作的一部分,可人本來具有的正常的能力,也就是被這些潛意識折磨得七零八落而變成我們這些現代人所嚮往的“潛能。” 人潛能發揮的很重要的一個標誌是人記憶的開發。可人的記憶標準是什麼呢?也就是人的記憶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曾經有位蘇聯的記憶大師在舞臺上做記憶的表演。他要求台下任何一觀眾用紙條寫下一聯串雜亂無章的幾十位,上百位元數字,而他只把紙條略看了幾眼,然後把紙條還給觀眾,接著就將那些數位順序不差地背誦出來。這表現了表演者過目不忘的非凡記憶力。可是我們的大腦真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嗎?如果有,那為什麼我們絕大多數人生活在遺忘的空間中呢?這可真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呀。事實上,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人腦的遺忘是一種病態現象。可引起這個病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大自然環境惡化的因素?還是因為在我們吃的食物中缺少某些維生素和氨基酸而使我們記憶不好?或許這兩種因素同時作用於我們的記憶?不過,儘管外在因素對人的記憶有影響,但這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內在因素追根溯源,其實也是人腦中的潛意識做怪。而這類使人忘記的潛意識必包含有“我不記得了”“我忘記了”“記不起來了”等等的意念存在。也就是說,我們這些大多數人在生長過程中必有一段因受傷而昏迷的過程,並且同時有“我忘記了”或者“我不記得了”諸如此類的意念詞語進入我們的大腦。而這些語言意念總是阻礙我們記憶與回憶。對於這些潛意識, 人們一般以“我能記住”“我能記得起”“我不能忘記” 等主觀意志或心理暗示壓制克服它。而人們用主觀意志壓制克服潛意識的過程就叫“超越自我”。如果一個人將其腦中阻礙記憶的潛意識清除,那麼他的記憶就能達到一個高水準--過目不忘的照相機般的記憶。 現實的人總是生活在與遺忘做鬥爭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超越自我,這個超越自我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戰勝自身潛意識的過程。也許有人會說:“人老了,記憶力自然會減退。”這好象是在說人記憶力的好壞取決於人的生理因素,事實卻不是這樣:從心理上分析,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根本原因是老年人自己因傳統思維作崇而不願意記憶,也就是不願意再去超越自我,而放棄和自身的潛意識作戰罷了。 雖然潛意識直接影響人大腦的思維,可世人卻對它瞭解不深,但我們在醫療、教育等領域中不知不覺地摸索著這個規律前進。例如在醫院中,我們經常聽到護士說:“病人正在昏迷中,或病人還沒蘇醒,請不要探病。”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這樣的:如果探病者在病人昏迷中去探病,那他所說的所有語言都將成為病人頭腦中的潛意識。當病人本身蘇醒後,這些潛意識必將影響其大腦思維和身心建康。而在醫院中看病的病人有相當多屬於輕度昏迷,中度昏迷或重度昏迷,大自然的尖銳雜訊固然會對病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但人的語言是具有意志性的,它成為潛意識而對病人產生的影響卻比自然界雜訊對病人產生的影響大得多。現在大家明白了醫院為什麼要保持一種安靜的環境吧。在教育中不提倡以打罵體罰的方式--而採取諄諄善誘,以理服人的態度去教育孩子,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基於避免潛意識作用于心靈的考慮。 開發潛能的另一個標準是人的感覺感受力,例如對新事物的感受力,對痛覺的感覺力等。在母親懷抱中的嬰幼兒的感覺感受力是非常敏銳的,對痛覺來說,如果以嬰兒的感受力做衡量標準的話,那我們成人對痛覺的感覺力必屬於麻木不仁了。而對感受新事物而言,人們喜歡那年輕人與老年人做比較,總是說年輕一代較年老一代對新事物的感受與接受能力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難道年齡的大小會是人感受能力與接受能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嗎?事實卻是這樣的,老一輩在人生道路上經歷較長,其所遭受的痛苦與挫折也比年輕一代多,相對而言在其腦子裏形成的潛意識也較年輕人多。這些潛意識佔據他們頭腦中的部分感受力,使他們的感覺感覺力降低,從而使他們對待任何新事物都存在一種懷疑態度,同時由於潛意識的形成必定剝奪人的部分情感,所以現實社會存在老年人較年輕人冷酷些,現實世利些,缺乏年輕人充滿朝氣激情的現象。中國道家學派的老子莊子主張的“人應回到無知無欲的嬰兒狀態中去,” 其實是說人應達到人本身在嬰兒狀態時的各項心理素質指標(感覺感受力,記憶力,模仿力等)。如果一個人的各項心理素質指標相當高的話,無疑,他的創造力就相當高。 另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是人的懶惰。人為什麼會懶?難道人們不知道懶惰的壞處嗎?懶惰的定義是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學習上或者生活上不思進取,該做的事情不想去做,不懂得超越自我。事實上說一個人懶惰倒不如說這個人具有懶惰心理,這麼一個懶惰心理是怎麼來的?當人長時間地重複做同一件工作時,他會很快地感到乏味而厭倦,因為這件工作已經對他沒有新鮮感,他就會對這工作失去興趣,這就是心理疲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人所處的客觀外部世界是時時刻刻地無窮地變化著的,我們也經常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即使人每天做同樣的工作,這種工作對他來說每天也都應該是新的,為什麼人還會感受不到這種變化而感到心理疲勞呢?這是因為當今的人的感覺感受力是比較遲鈍的,對事物的細微變化感覺不到。而人感覺感受力的遲鈍其實是在前面提到的,由於人的身心受創而產生的潛意識所導致的。另一方面,由於教育的局限,人們還有“不要這樣做”“停在這裏”“別動”等等具有否定意義的潛意識,這類潛意識所起的作用是使人的思維與行動停留在一個地方,而不去想新的東西,不想幹新的事業。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有墨守陳規,不思進取的習慣的心理原因。綜上所述,懶惰其實是潛意識在人腦中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由於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有很大一部分遭受過打擊迫害的人,在其頭腦中都有“反過來說”“反過來想”“反過來看”“別說真話”等潛意識。在日常生活的讀書看報中有的人會發現自己經常習慣于倒過來看文章的標題或詞語,例如“天下為公”這個詞語他可以看成“天為下公”或“天公為下”等等。此種現象經常會阻礙讀者的閱讀速度和對文章句子的理解。為什麼?這其實也是潛意識的“傑作”,就“反過來看”這個潛意識而言,它在人的頭腦裏增加了一個“反過來看”的意念,當人的眼睛看到某件東西時,人肉眼看到的正常鏡像在反映到腦子裏時由於該潛意識的影響而變的顛倒或部分顛倒。當人精神困乏時,這種潛意識作用就更加明顯。 在人世間,有誰沒有經歷過情感的喪失呢?失去父愛、母愛。失去親情友情,朋友的背叛,失去生存的依靠,失去集體的友情。甚至於失去自己的寵物等等。情感的喪失不僅使我們逐漸變得老於世故、玩事不恭,使我們麻木不仁,更剝奪了我們身上的創造性和對生活的火一般的熱情!這是因為情感喪失形成的潛意識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我們。 人只是在社會生產活動,對社會進行積極的探索,發揮自身的創造力的過程中遭受創傷的。在自然科學領域人已經取得相當大的成就,而且老一輩能使我們後一輩順著前輩們的腳印向著未知領域前進,同時由於前輩們的頭腦有著相當豐富的知識面與人生經驗,如果在他們的頭腦中將潛意識解脫或清除,那麼他們被壓抑的潛能必將發揮出來,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極具建設性與創造力的人,在音樂、藝術、繪畫等文化及體育領域等各方面都可能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 人是具有精神的,而精神中的意識部分好比漂泊在洋面的冰山的小小尖峰,而潛意識就是隱藏在洋面底下的巨大冰塊。說到底,即然我們知道了潛意識是阻礙人潛力發揮的罪魁禍首,那麼人應該怎樣避免潛意識?怎樣解脫清除人腦中的潛意識?對付潛意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與人為善,不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別去傷害別人,懲惡揚善,要在昏迷的病人面前保持安靜別多說廢話等等。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現象,當人遭受痛苦挫折時,總喜歡將心裏的苦悶與憂傷向身邊最值得信賴的人傾訴發洩,然後獲得心理安慰與平衡。而在心理學治療中也有一種方法叫做“情感渲泄,”即“精神發洩”--在治療的關鍵時刻,病人強烈地重新看到導致他身心失調的最初情景,然後才漸漸得以康復。而潛意識即然是由人的肉體痛苦和精神創傷情感喪失造成,如果我們能使具有潛意識的人的意識回到過去那個導致他遭受痛苦身心失調的最初情景,讓他的意識重新經歷感受最初情景,並將其感受傾述出來,而使他得到解脫,我想這就是解脫並清除人腦中潛意識的道路。這也是開發人大腦潛能之路,同時也是人精神健康的出路。 資料來源:摘錄自互連網,謹供參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