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病人有权知        》《》《三》《》   文:不详

认识自我

一个人对于自己总是以为用不着了解,“我自己难道还不知道自己吗!”其实,这只是表面认识自己。要真正认识自己,必须首先认识:“我是怎样成为现在的我的”。

要知道我是怎样成为现在的我的,那得花很大的力气;要学习、懂的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才能做到这一点。

婴儿刚离开娘胎,其大脑尤如一张白纸,什么东西也没有;但当他一接触空气,一听到声音,立即开始啼哭;这时,母体抚摸温暖着儿肤,空气刺激呼吸,声音震动耳鼓,眼一睁,光线又立即进入眼球;这一切视、听、触摸的信号信息就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神经中枢储存起来。这就是感觉。随着人体的成长、时间的推移,信息量不断增加,大脑就将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标记,感觉变成了知觉。

婴儿越长越大,信息越来越多,进入儿童时期,对信息,有了辨别能力,有喜爱的、讨厌的、快乐的、恐惧的……种种类型,因此,儿童就有了明显外露的情感。接着开始了思索,产生思维能力和有目的的行为。人生从婴儿、儿童、青少年到成年,经历了不同的年代和环境变迁,历十年、二十年、数十年,接受了数不尽的信息,感受到亲人、家属、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社会各界的所有人群的种种影响和渲染,再通过自身的素质进行选择和思考,从而形成独自的观点和处世、处事的方法和行为以及自身独特的思维方法。这就是人的个性或性格的由来。

有些人豁达开朗乐观,有的人紧张焦虑恐惧,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含,有些人意志坚强,有些人性格懦弱,有些人喜欢自己的性格,有些人恼恨自己的个性,但除了心理学家外很少有人去想过自己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既然是后天获得,就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去改变。不过,年龄越大,想改变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大,所需的功夫也就越深。但只要有毅力、有决心、有意志,持之一恒,个性还是可以转变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首先得认识自我,找出自己个性特点及其由来。

人活着为什么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题目。

芸芸世界,人文芜杂,目的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吃饭、穿衣、喝水。而且都希望吃得好,穿得好。其它的目的就各自不同了。

有的人只顾自己。有的人为了他人,有的志趣宏大,要干一番事业,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要当老板,有的要当领导……;有的人浑浑噩噩,只知吃饭穿衣,其它一无所知,活到那算到那……。

这些目的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后天。来自后天的学习、模仿、追求;来自教育,来自书本,来自他人(家长、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的影响、熏陶、感染。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人是社会生物,互相依存;离开社会的人,无法生存。因此社会就赋予了社会的人的权利与义务。你想获得社会的资源:衣食住行;你就必须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就是社会的公德。是铁订的法则。

越是为社会付出越多的人,得到社会的回报也就越多(当然不是绝对,由于社会的复杂,这个规律也会变形)。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的人活着也就更有意义。才活得充实。才能充满完活力。

只想获取,不想付出的人,虽然也能依赖技巧、有所获得,但总使人感到有些歪门邪道之嫌。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这种人终究难成大器(当然少数的奸雄例外)。

青年人或许把爱情看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爱情而爱得死去活来。但对成年人来说,早已成为过去。只有那些事业有成,目光远大,志趣理想高尚、共同的双方,才有可能坚贞不渝、相敬如宾、白头到老。

人生的目的,还有一个最大的任务,就是战斗。是紧张、是艰险、是拼搏!

世上本无路,有的是荆棘丛生的荒野,只有勇于披荆斩棘的人,才能开辟、建造、找到明广大道。

论意志与毅力

一个研究生问,怎样才能培养意志与毅力。这使我作了一番思考。

意志和毅力是人个性、性格特征表现的一个内容;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锻炼培养获得。一个在顺境中生活、工作的人能轻松地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并不需要什么意志与毅力;在逆境中就不一样了,为了想得到所希望的东西,就必须付出比顺境中多得多的努力,而这是非常吃力的,要想坚持到底就得十二万分的努力。这就是意志和毅力。

什么是顺境、逆境?也与每个人的个性和需求不同而有所区别。一个无所求的人能适应很多环境,因此不需要更多的意志和毅力。一个高目标的人,要想实现目标就会处处遇到困难和阻力,这时他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他的理想;由于这一努力是巨大的、艰苦的,因此想坚持它就很不容易;坚持它就得靠意志和毅力。所以意志和毅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一个人如果不加努力,要想轻轻松松就获得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的。

要想培养和获得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需要从两方面做起。

一、先从认识上、理性上努力。一个人的意志毅力,表现在实现和追求一个崇高的、远大的目标和事业时,所付出的非一般常人所做的努力;而非做一般的每个人都能做的日常的普通事;做这种事不能叫意志和毅力。因此要想具有顽强的、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必须要先树立有明确的远大的追求目标和理想。一个碌碌无为,无所追求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必然是显得手足无措、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心恢意懒。

二、实践。实践是最重要的锻炼。理性、理论上的认识和确立远大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只是懂得了什么叫意志和毅力和怎样来培养意志和毅力,而不是已具备了意志和毅力。真正的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获得和具备。这种锻炼必须是遇着困难上,而不是退;是要拣艰苦困难任重道远的工作和任务做,而不是避重就轻、专挑轻松简易的工作玩;必须对自己提出高要求、严约束,而不是无所求、放任自流。

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定能使自己培养、锻炼成一个既具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而又有顽强意志、毅力、优良性格、坚强稳定的心理素质的完善的人。才能在任何环境和遇到任何事件时,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予以处理和解决;才能使一切艰苦困难的事迎刃而解。

评析嫉妒心理

什么是嫉妒,嫉妒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和低下的品质。所谓嫉妒,就是对技比己高、钱比我多、官比吾大、幸运超人者,既心中不服,又不思努力追赶或无力追赶,而采取贬低毁誉手段来伤害对方的不良的甚至是恶毒的行为。当然也有一种虽然外表不露痕迹,但内心却极其嫉妒者的嫉妒。

根据嫉妒的范围,也有广度与狭度之分:广度,指对所有人,即不论张三、李四,符合他嫉妒条件者都会嫉妒;狭度的,只对特定的物件嫉妒。这些嫉妒者(用它代表,包括他与她)一见到别人有成就,心里就不舒服,凡超过它的人,就会反感。它们对任何事都会嫉妒,你有才华,它嫉妒,你有钱,它嫉妒,甚至你比它漂亮,它也会浑身不舒服。这是广度的嫉妒,这些人不会太多。狭度的只对身边的人嫉妒,例如同学、同事;对特定的事嫉妒,例如,考试的成绩,事业的大小,工资的多少,职称的高低……。

嫉妒的实质,是一种竞争的变种。是竞争的异化。

竞争是天生的,实质就是生存竞争,是种系发生的结果。竞争并不是贬义词。生存、发展、进步都需要竞争。在这个意义上说,竞争还是褒义词。然而用嫉妒的手段和心态去对待竞争,这就使竞争走了样、变了态。嫉妒不仅不利于发展、进步,甚至还影响生存(极端极度的嫉妒会犯罪)。

人为什么会产生嫉妒,这牵涉到人的心理质量和人的情绪反应。一些质量不高、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才华短绌、小鸡肚肠的人极容易产生嫉妒。它们在心理发育发生过程中误入了歧途,受到了邪恶的干扰,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偷巧取易,耍小聪明,以至于才华不足,取巧有余,处处想走快捷方式,不肯脚踏实地。从而他们对竞争不是用勇气、毅力、拼搏、本事;而是靠侥幸、靠投机取巧、奢望幸运从天而降。这种质量的人为嫉妒心理滋生培植了温床。有嫉妒心理的人,情绪极不稳定,既容易激动;更容易郁结,常纠缠小节,郁郁寡欢,不易发散。

一个质量高尚的人、情绪稳定的人、心胸开朗的人、勇于拼搏的人,不肯服输的人很少会有嫉妒,嫉妒在它那里得不到繁殖的土壤。

嫉妒心理,害莫大矣!害人害己害健康。最大的危害是害自己。

有嫉妒心理的人,内心并不轻松,甚至是痛苦非凡。所以这种人,心理平衡很难稳定,植物神经容易紊乱,生理功能随之波动,心身健康由之损害,疾病滋生矣。尤其是心理疾病:心神不收、专攻心计、劳心烦神、睡眠不宁、心情焦急,魂难守舍……由此怎能不病。害己。表现在时间精力消耗在钩心斗角上,正经的工作效力减退,业绩下降,同事失和,失道寡助,前途受累矣。

害人。轻则散布流言蜚语,幸灾乐祸,重则造谣中伤、贬低毁誉,挑起事端,直至触犯刑律。

嫉妒罪状,历历可数,害莫大矣。彻底从自己身上、从灵魂深处清除嫉妒,实为必要!清除嫉妒,最重要一点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和加强个性修养。对弱者,心胸开阔、气度大量、不骄不傲,不计小节、助人为善、助人为乐;对强者,既好予追赶学习,钦佩楷模,又不畏不卑,勇于追赶,自强不息。如此心胸,嫉妒无立足之地也,不消自灭。

认知与个性

心理症病人发病中,认知的偏差是重要的原因。发病的触发往往是受到某种挫折,例如触景生情,忧老来无后之艰难;又如听某种科普知识的误解,惧老年性痴呆的到来。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认知问题。怕,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是一种畏难表现,是逃避现实。正确的认知是面对现实,千方百计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积极的态度。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就是由于认知的不同。

积极的认知,会促使脑细胞功能的发展,人的脑细胞有1000万亿个,但一般人所用的仅只有10%,因此人有巨大的潜力。积极的思考问题,脑细胞越用越灵活,永不会枯竭;消极的思考问题脑细胞会很快疲劳,以致人很快会精疲力竭。懒于动脑,脑细胞代谢功能减退,供血不足,老年性痴呆就会提早到来。

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广泛交友,又有一定的经济保证,并培养爱好和情趣,就永远不会产生孤独。这又是一种认知的方法。

认知角度的不同,采取的努力也就各异,所得的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

觉醒与睡眠

大脑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是思维、是意识、(即心理活动)。

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运动就是“矛盾”;矛盾总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对立。工作与休息、兴奋与抑制、紧张与松弛…就是一对对、对立统一的矛盾,这是自然的规律、法则。

大脑的觉醒与睡眠也是一对矛盾,觉醒就是兴奋,睡眠就是抑制。这种觉醒与睡眠、兴奋与抑制是指大脑的总体;在局部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大脑细胞在睡眠时全部抑制了,他们还会有少数的脑结构、少数的脑细胞处在活动状态,也可以说他们是在“站岗放哨”;因此睡眠时,人仍然有若干潜意识在活动,不过这种活动与清醒状态的活动不一样;他们是无序的、散乱的。不清晰的,(这也就是梦)。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在醒与睡之间的过度状态,看来似乎是睡了,但实际还没有进入深睡,所以“大脑中还会泛出一些意识”。

失眠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现象,不必焦急。因为大脑的活动规律是兴奋与抑制;觉醒状态就是兴奋,睡眠就是抑制。两者是交替进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也就是有自己的睡眠规律;这个规律由众多的综合因素所决定。偶然的一个外加因素可能会干扰这一规律,这时就必须进行新的调整。有的人调整得快,有的慢,这也是常情,关键在于学会调整,例如要适当运用自己的思维功能,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序、临睡前精神必须处于松弛状态或可以浏览一些轻松愉快的短小的作品,临前可以用温水洗脚,室温不能太高,被褥要宽松,头部稍微冷爽些……等等方法,唯有最忌的一点,是紧张与焦虑。

深睡的条件:

睡眠是大脑的重要功能,是为了更好发挥大脑生理功能。人天生有睡眠本领,在脑中有专管睡眠的生物钟。失眠是生物钟被扰乱所致。

睡眠的条件是:平时的大脑运行必需要求有序、有节、有度;入睡前要求心理平衡、安宁、安定、宽松。这些要求表现在两方面:总体和当前。总体指整个心理心态,当前指入睡前的一天。这样的条件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入睡和睡眠的深度。反之,大脑的睡眠会受到干扰,觉醒状态无法立即静止下来,觉性的延续就是失眠。

失眠的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药物,一是心理调整。药物只能起临时作用,而且日久会失效。心理调整是根本。

此外,懂得一些睡眠知识,也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水平懂不同的知识)。

植物神经又叫自主神经,是专门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它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一对所组成,它有独立的中枢,名为植物神经中枢;这一中枢位于延脑,是三级中枢,受中脑二级中枢的制约;最终都由大脑最高级中枢控制。

这一对神经的功能既对立又协调统一;对立表现在交感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肠胃弛缓,迷走使心跳变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肠胃痉挛;但日常它们是极其协调的、统一的,因为有上一级中枢的控制和指挥。所以正常的人,心跳、血压既不快、不高,也不低、不慢,而一旦需要时,例如强体力活动时或遇到紧张意外时,心功能需要加强,血流需要加大,交感的活动就会上升到主要地位,以应付事件的到来作好充分的准备。当事件结束后,交感的张力下降,迷走活动上升,从而恢复平衡。因此在心理活动正常的人,植物神经的功能是非常协调统一的;但如果心理平衡失调,植物神经的功能也就会发生紊乱,而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不平衡的各种症状。

在日常医院门诊中,常有一些病人被医生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它们常见的各种症状有头晕、心悸、失眠、身软乏力、腹胀、纳差、记忆力下降……等等,等等,各种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这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主要表现和诊断依据。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是功能性的、一时性的,因为它没有器质性的损害;当心理恢复常态时,植物神经的功能也就随之自然恢复。

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只要适当休息和劳逸结合和服一些谷维素、珍合灵、安定等一类药物是能很快恢复的。紧张、恐惧则反而会使病情迁移,久治难愈。

资料来源:摘录自互连网,作者:忻志鹏,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