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代,中國處於七國諸侯分割的情況。約於此時,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開始應用於疾病成因方面,並記載在文獻中。

  《黃帝內經》雖稱是皇帝所寫,其實是由多位學者經過長時間匯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是由《素問》及《靈樞》兩書合成,《素問》於春秋戰國未期完成,而《靈樞》成書於公元 2年,又在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修改。《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基礎,內容非常廣泛,除了醫學,亦闡述道德、哲學及宗教。其主題滲透、貫穿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各方面。《內經》仍是最廣泛參考的文獻之一,現今許多學者仍以《內經》的豐富內容為啟迪。

 


《黃帝內經•素問》

  記載了皇帝與醫事顧問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主要闡述解剖學、生理學、治療方法及養生學等。文章描述人體有五臟(肝、心、脾、肺、腎)屬陰的,有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屬陽的,書中描述的三焦並非現代認識的實質臟腑,而是集有消化、心臟、呼吸及泌尿功能的一個功能統稱。另外亦提出氣與經絡兩個重要概念,氣是一種能量,運行在體內十二經絡當中,把經絡和氣的運行與水相比較。

《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至第九篇

第一

上古天真論篇

第二

四氣調神大論篇

第三

生氣通天論篇

第四

金匱真言論篇

第五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六

陰陽離合篇

第七

陰陽別論篇

第八

靈蘭秘典論篇

第九

六節藏象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篇至第十八篇

第十

五藏生成篇

第十一

五藏別論篇

第十二

異法方宜論篇

第十三

移精變氣論篇

第十四

湯液醪醴論篇

第十五

玉版論要篇

第十六

診要經終論篇

第十七

脈要精微論篇

第十八

平人氣象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九篇至第二十七篇

第十九

玉機真藏論篇

第二十

三部九候論篇

第二十一

經脈別論篇

第二十二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三

宣明五氣篇

第二十四

血氣形志篇

第二十五

寶命全形論篇

第二十六

八正神明論篇

第二十七

離合真邪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八篇至第三十六篇

第二十八

通評虛實論篇

第二十九

太陰陽明論篇

第三十

陽明脈解篇

第三十一

熱論篇

第三十二

刺熱論篇

第三十三

評熱病論篇

第三十四

逆調論篇

第三十五

瘧論篇

第三十六

刺瘧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三十七篇至第四十五篇

第三十七

氣厥論篇

第三十八

欬論篇

第三十九

舉痛論篇

第四十

腹中論篇

第四十一

刺腰痛論篇

第四十二

風論篇

第四十三

痺論篇

第四十四

痿論篇

第四十五

厥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六篇至第五十四篇

第四十六

病能論篇

第四十七

奇病論篇

第四十八

大奇論篇

第四十九

脈解篇

第五十

刺要論篇

第五十一

刺齊論篇

第五十二

刺禁論篇

第五十三

刺志論篇

第五十四

鍼解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十五篇至第六十三篇

第五十五

長刺節論篇

第五十六

皮部論篇

第五十七

經絡論篇

第五十八

氣穴論篇

第五十九

氣府論篇

第六十

骨空論篇

第六十一

水熱穴論篇

第六十二

調經論篇

第六十三

繆刺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六十四篇至第七十二篇

第六十四

四時刺逆從論篇

第六十五

標本病傳論篇

第六十六

天元紀大論篇

第六十七

五運行大論篇

第六十八

六微旨大論篇

第六十九

氣交變大論篇

第七十

五常致大論篇

第七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二

《黃帝內經.素問》第七十三篇至第八十一篇

第七十三

第七十四

至真要大論篇

第七十五

著至教論篇

第七十六

示從容論

第七十七

疏五過論篇

第七十八

徵四失論篇

第七十九

陰陽類論篇

第八十

方盛衰論篇

第八十一

解精微論篇

  

   


《黃帝內經•靈樞》

  內容包括鍼灸療法,還有脈診法。鍼療法是以細針刺激、補瀉身體俞穴的阻塞。艾灸療法是以艾葉製成的灸柱灼燙皮膚。兩種方法所施行的身體部位相同,可互相配合使用。中醫的脈診法是診斷疾病的基礎及重要的手法之一,通過按脈部位,了解相關臟器的盈虧虛實而定其功能狀態。

《黃帝內經.靈樞》第一篇至第九篇

第一

九鍼十二原篇

第二

本輸篇

第三

小鍼解篇

第四

邪氣藏府病形篇

第五

根結篇

第六

壽夭剛柔篇

第七

官鍼篇

第八

本神篇

第九

終始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十篇至第十八篇

第十

經脈篇

第十一

經別篇

第十二

經水篇

第十三

經筋篇

第十四

骨度篇

第十五

五十營篇

第十六

營氣篇

第十七

脈度篇

第十八

營衛生會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十九篇至第二十七篇

第十九

四時氣篇

第二十

五邪篇

第二十一

寒熱病篇

第二十二

癩狂病篇

第二十三

熱病篇

第二十四

厥病篇

第二十五

病本篇

第二十六

雜病篇

第二十七

周痺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二十八篇至第三十六篇

第二十八

口問篇

第二十九

師傳篇

第三十

決氣篇

第三十一

腸胃篇

第三十二

平人絕穀篇

第三十三

海論篇

第三十四

五亂篇

第三十五

脹論篇

第三十六

五癃津液別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三十七篇至第四十五篇

第三十七

五閱五使篇

第三十八

逆順肥瘦篇

第三十九

血絡論篇

第四十

陰陽清濁篇

第四十一

陰陽繫日月篇

第四十二

病傳篇

第四十三

淫邪發夢篇

第四十四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第四十五

外揣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四十六篇至第五十四篇

第四十六

五變篇

第四十七

本藏篇

第四十八

禁服篇

第四十九

五色篇

第五十

論勇篇

第五十一

背腧篇

第五十二

衛氣篇

第五十三

論痛篇

第五十四

天年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五篇至第六十三篇

第五十五

逆順篇

第五十六

五味篇

第五十七

水脹篇

第五十八

賊風篇

第五十九

衛氣失常篇

第六十

玉版篇

第六十一

五禁篇

第六十二

動輸篇

第六十三

五味論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六十四篇至第七十二篇

第六十四

陰陽二十五人篇

第六十五

五音五味篇

第六十六

百病始生篇

第六十七

行鍼篇

第六十八

上膈篇

第六十九

憂恚無言篇

第七十

寒熱篇

第七十一

邪客篇

第七十二

通天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三篇至第八十一篇

第七十三

官能篇

第七十四

論疾診尺篇

第七十五

刺節真邪篇

第七十六

衛氣行篇

第七十七

九宮八風篇

第七十八

九鍼論篇

第七十九

歲露論篇

第八十

大惑論篇

第八十一

癰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