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芨七簽--目錄

卷一道德部

卷四十二存思部一

卷八十三庚申部三

卷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

卷四十三存思部二

卷八十四屍解部一

卷三道教本始部

卷四十四存思部三

卷八十五屍解部二

卷四道教經法傳授部

卷四十五秘要訣法部一

卷八十六屍解部三

卷五經教相承部

卷四十六秘要訣法部二

卷八十七諸真要略部

卷六三洞經教部

卷四十七秘要訣法部三

卷八十八仙籍旨訣部

卷七三洞經教部.本文

卷四十八秘要訣法部四

卷八十九諸真語論部

卷八三洞經教部.經釋

卷四十九秘要訣法部五

卷九十七部語要部

卷九三洞經教部.經釋

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

卷九十一七部名數要記部

卷十三洞經教部.經一

卷五十一秘要訣法部七

卷九十二仙籍語論要記部一

卷十一三洞經教部.經二

卷五十二雜要圖訣法部

卷九十三仙籍語論要記部二

卷十二三洞經教部.經三

卷五十三雜秘要訣法部

卷九十四仙籍語論要記部三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

卷五十四魂神部一

卷九十五仙籍語論要記部四

卷十四三洞經教部.經五

卷五十五魂神部二

卷九十六讚頌部.讚頌歌

卷十五三洞經教部.經六

卷五十六諸家氣法部一

卷九十七讚頌部.歌詩

卷十六三洞經教部.經七

卷五十七諸家氣法部二

卷九十八讚頌部.詩贊辭

卷十七三洞經教部.經八

卷五十八諸家氣法部三

卷九十九讚頌部.贊詩詞

卷十八三洞經教部.經九

卷五十九諸家氣法部四

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

卷十九三洞經教部.經十

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卷一百○一紀傳部.紀二

卷二十三洞經教部.經十一

卷六十一諸家氣法部六

卷一百○二紀傳部.紀三

卷二十一天地部一

卷六十二諸家氣法部七

卷一百○三紀傳部.傳一

卷二十二天地部二

卷六十三金丹部一

卷一百○四紀傳部.傳二

卷二十三日月星辰部一

卷六十四金丹部二

卷一百○五紀傳部.傳三

卷二十四日月星辰部二

卷六十五金丹部三

卷一百○六紀傳部.傳四

卷二十五日月星辰部三

卷六十六金丹部四

卷一百○七紀傳部.傳五

卷二十六十洲三島部

卷六十七金丹部五

卷一百○八紀傳部.傳六

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

卷六十八金丹部六

卷一百○九紀傳部.傳七

卷二十八二十八治部

卷六十九金丹部七

卷一百一十紀傳部.傳八

卷二十九稟生受命部一

卷七十 金丹部八

卷一百一十一紀傳部.傳九

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

卷七十一金丹部九

卷一百一十二紀傳部.傳十

卷三十一稟生受命部三

卷七十二金丹部十

卷一百一十三紀傳部.傳十一

卷三十二雜修攝部一

卷七十三金丹部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紀傳部.傳十二

卷三十三雜修攝部二

卷七十四方藥部一

卷一百一十四經傳部.傳十三

卷三十四雜修攝部三

卷七十五方藥部二

卷一百一十五紀傳部.傳十四

卷三十五雜修攝部四

卷七十六方藥部三

卷一百一十六紀傳部.傳十五

卷三十六雜修攝部五

卷七十七方藥部四

卷一百一十七靈驗部一

卷三十七齋戒部

卷七十八方藥部五

卷一百一十八靈驗部二

卷三十八說戒部一

卷七十九符圖部一

卷一百一十九靈驗部三

卷三十九說戒部二

卷八十 符圖部二

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

卷四十 說戒部三

卷八十一庚申部一

卷一百二十一靈驗部五

卷四十一雜法部

卷八十二庚申部二

卷一百二十二靈驗部六

 

 
雲笈七簽--序


祀汾祀汾陰之歲,臣隸職霜台,作句稽之吏。越明年秋,以鞫獄無狀,謫掾於寧海。冬十月,會聖祖天尊降延恩殿,而真宗皇帝親奉靈儀,躬承寶訓,啟綿鴻於帝系,濬清發於仙源。誕告萬邦,凝休百世。於是天子銳意于至教矣。在先時,盡以秘閣道書、太清寶蘊太清寶蘊:指太清宮唐寫本《道藏》。出降于余杭郡,俾知郡故樞密直學士戚綸、漕運使今翰林學士陳堯佐,選道士沖素大師硃益謙、馮德之等,專其修較,俾成藏而進之。然其綱條漶漫,部分參差,與《瓊綱》、《玉緯》之目舛謬不同。歲月坐遷,科條未究。適綸等上言,以臣承乏,委屬其績。時故相司徒王欽若總統其事,亦誤以臣為可使之。又明年冬,就除臣著作佐郎,俾專其事。臣於時盡得所降到道書,並續取到蘇州舊《道藏》經本千餘卷,越州、台州舊《道藏》經本亦各千餘卷,及朝廷續降到福建等州道書,《明使摩尼經》等,與諸道士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僅能成藏,都盧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起千字文“天”字為函目,終於“宮”字型大小,得四百六十六字。且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距天禧三年春,寫錄成七藏以進之。臣涉道日淺,丁時幸深,詎期塵土之蹤,坐忝神仙之職?蛙跳缺甃,積迷虷蟹之區;蚋泊浮滓,但局醯雞之覆。雖年棲暮景,而寶重分陰。於是精究三乘,詳觀四輔,采摭機要,屬類于文。探晨燈虹映之微,綜玉佩金璫之說。泥丸、赤子、九宮,爰系于一方;神室、嬰兒、百道,皆根於兩半。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變十化之精,各探其門,互稱要妙。刻舟求劍,體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寧遠。因茲探討,遂就編聯,掇雲笈七部之英,略寶蘊諸子之奧,總為百二十卷,事僅萬條。習之可以階雲漢之遊,覽之可以極天人之際。考核類例,盡著指歸,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備皇帝陛下乙夜之覽;下以稗文館校讎之職,外此而往,少暢玄風耳。

臣君房謹序